10月17日,由我校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低浓度煤层气低温部分氧化制甲醇技术”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议在合肥顺利召开。评价会议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院士,湖南科技大学冯涛教授等专家应邀参会,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浩民等参加会议。

项目鸟瞰图
袁亮院士指出,该项目直面低浓度瓦斯“难收集、难利用、易浪费”的行业瓶颈,攻克了低浓度煤层气高效转化的国际性技术难题,实现了从“难以利用的温室气体”到“化工原料”的绿色转型,为我国低浓度煤层气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开辟了全新路径,他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课题组成员认真落实专家意见,持续优化示范平台,积极推动成果应用转化,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助力“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项目负责人李文志教授代表项目组进行汇报。与会专家在现场考察、听取汇报、审阅资料后,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科研成果填补了全浓度瓦斯利用体系的关键环节空白,该项目不仅于科学研究维度展现出创新性,更在国家能源战略维度具有深远意义。

煤层气低温部分氧化制甲醇示范平台项目鸟瞰图(图片来源:安胜欣)
此项目由安徽理工大学依据国家“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申报实施的重大培育项目。项目总经费达5175万元,项目周期从2021年7月至2025年6月。项目团队历经四年攻关,成功突破了低温条件下甲烷直接高效转化为液态甲醇的关键技术瓶颈,在催化材料精准构筑、催化体系设计与创新及催化剂宏量制备等核心环节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并自主设计研发适用于低温工况条件的系列一体化装备,建成了国内首套处理能力达50万立方米/年的煤层气低温部分氧化制甲醇示范平台,实现了低浓度煤层气到甲醇的高效转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广泛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