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助推淮南转型发展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21-12-21     浏览量:

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思考与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 袁 亮

 

    为全力支持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安徽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院长袁亮院士扎根淮南地方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淮南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面临的新变局、历经的机遇与挑战,给出了淮南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院长袁亮演讲。

    一、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变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被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进程。双碳目标勾勒了人类生态文明美好愿景,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是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2021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接连两次印发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相关实施方案,体现了国家、部委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

    回顾淮南城市转型奋斗发展史,淮南从1950年依矿建市,到1978年改革开放GDP仅为7.8亿元,再到1996年GDP突破百亿大关,发展到现在GDP突破千亿元,形成煤电产业“顶天立地”、非煤产业“铺天盖地”、煤电与非煤产业“两翼齐飞”的多元化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改革出新,七十年成果辉煌,淮南市在高质量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立足市情、及时识变,主动应变,淮南积极响应高质量转型。2014年6月,淮南市发布《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形成了“建设创新型淮南,支撑转型发展”的“1+3”政策体系,吹响了能源城创新转型的冲锋号。淮南现代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变局已势如破竹。

    二、高质量转型机遇与挑战

    顺应发展时代浪潮,紧抓高质量转型机遇,淮南在城市转型进程中机遇与优势突出。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淮南高质量转型指明了方向;长三角一体化(上海闵行区—安徽淮南市实行一对一帮扶)为淮南高质量转型提供了战略保障;双碳目标倒逼资源型城市创新改革,成为转型发展的“催化剂”;同时,领先国际的重大科研成果、创新平台成为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基础保障。

    正视历史,着眼未来,淮南在城市高质量转型进程中也面临着资源依赖度高、路径依赖度高、人力资源内生动力薄弱且外招引力不足、人才结构相对单一、对技术进步相关要素存在“挤出效应”等一系列挑战,高质量转型发展中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三、高质量转型对策与建议

    (一)坚定“绿色开采+清洁利用+生态治理”发展之路,实现传统能源高质量转型

    煤矿绿色开采与清洁利用是夯实煤炭高质量发展托底根基,淮南在高质量转型进程中要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发、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及污染防控、现代煤化工及高效利用、废弃矿井安全开发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要方向和战略领域,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研发,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同时,要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建设智能化煤矿,实现煤矿全时空多源信息实时感知,安全风险双重预防闭环管控;全流程人-机-环-管数字互联高效协同运行,生产现场全自动化作业,推进煤矿“上云用数赋智”是煤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建设能源大数据平台,形成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格局,助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转型

    发挥地区能源特色,依据能源大数据平台,挖掘能源数据,示范建设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中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做到让智慧城市“心中有数”。同时,依托淮南矿区废弃矿井建设深地抽水蓄能、深地压缩空气储能、深地电化学储能基地,构建国家级废弃矿井深地“储能云”平台;构建废弃矿井的生态修复圈、新能源建设圈、电网服务圈,为城市高质量转型提供途径。进一步构建以网架结构为基础,以通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调控为手段的发、变、配、用和电网调度为一体的分布式现代化智能电网,打造气油水光多能互补分布式低碳能源智能电网生态。实施淮南能源转型,营造天然气管网布控、智慧电网加持的能源枢纽新面貌,成为长三角能源枢纽的“排头兵”。

    (三)勇闯智能制造新格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转型

    智能制造业科技创新战略举措方面,要用好大科学装置,健全“两心共创”机制;高标准建设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引领,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创新制造工程,依托煤矿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在智能制造业产业协同战略举措方面,要组建更多产业链联盟促进产业协同,合力建设区域智能制造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共建长三角实验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淮南要内嵌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合力打造中国“鲁尔区”。

    (四)阔斧改革人才引培新机制,助澜人才创新高质量转型

在人才引培机制顶层设计方面,要从创新普通高校编制管理,有效疏通人才引育机制;解放人才发展思想,打造长三角人才“蓄能塔”;设立专项计划,促进科教机构主动融入长三角;出台多方措施,吸引高层次青年人才来淮创新创业;积极倡导建立区域人才共同体等多方发力,吸引优秀人才来淮筑巢。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要基于“理-工-管-文-经-法”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为支撑,融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碳技术与市场等为核心,高校加快转型,以建设碳中和专业为支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出路。

    (五)顶层设计贯彻“四个融入”,实现体制机制高质量转型

    全面贯彻“四个融入”,一是以安徽理工大学为窗口,大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聚焦职业安全健康,与上海大学聚焦智能制造,与上海理工大学等聚焦太赫兹技术,组建联合攻关团队,开展协同创新,校企政共建上海健康研究、南京智慧物联研究院、芜湖材料研究院等,淮南市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中要依托安徽理工大学,高度嵌入长三角一体化。二是以安徽理工大学为载体,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安徽理工大学全面融入安徽“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产业、科技、人才一体化全面深度融合方能助推淮南市高质量转型发展。三是以安徽理工大学为平台,全面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理工大学参与组建了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院等,负责煤炭清洁利用、智慧矿山、职业安全健康、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等研究领域,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合肥),落户合肥市庐阳区大数据产业园,未来淮南市依靠安徽理工大学这个大平台,实现全方位转型发展。四是以安徽理工大学为媒介,深度融入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是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院长单位,承担中国工程院中长期咨询研究项目,与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40家大央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淮南市可将安徽理工大学作为媒介,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智能化发展。




(来源:淮南日报)

上一条:郭永存出席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 下一条:我校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中获奖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