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于7月4日落下帷幕,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于水娟老师荣获一等奖,并将于8月份作为学校工科代表,参加安徽省首届青年教师微课教学基本功大赛。几年来,随着电信学院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积极打造学术团队,大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由此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于水娟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一、精益求精,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于水娟老师深爱着自己的本职工作。11年前,年轻气盛的她第一次踏上了讲台,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就成了她坚定不移的追求的目标。教学中,她精益求精,深入钻研教材,查找大量资料,精心写好每一份教案。在安徽理工大学教案评选活动中,她编写的本科生电路理论授课教案荣获二等奖。
她理想的课堂是充实而不忙乱,有序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散漫,自己教的省心,学生听的尽兴。她注意研究和把握专业改革动向,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她利用“一讲、二练、三思考”的教学方法,讲授新知识时力求深而透,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课堂练习保证质量,力求少而精,突出能力培养。此外,她更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用幽默的语言把很枯燥的专业基础课变得非常生动。这一教学方法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在2006年度的课堂教学评选中,她获得了“首届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在2010年、2012年安徽理工大学电信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以及2013年安徽理工大学统战成员“同心奉献”讲课比赛中均荣获一等奖。
二、任劳任怨,爱岗敬业
于水娟老师承担了很多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主讲了《电路理论》、《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微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创造学》和《电工与电子技术》等多门课程,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很多学生在课后都说,“于老师,我们很喜欢上你的课,也非常喜欢你时不时说的东北话,我们强烈要求以后你还要带我们课。”
于水娟老师任劳任怨,她能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认真备课,因材施教,每位同学的作业本上都有她充满鼓励和启发性的评语。督导组的老师在看了她的教案和作业批改记录后感动的说:“你很敬业啊!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于水娟老师就是凭着她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连续几年全校教学考核排名靠前。她的教学工作量饱满,几乎每年都超过教研室平均教学工作量。
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班主任工作。作为11级自动化2班的班主任,她关心学生日常生活,问寒问暖;参与学生文体活动,认真观察、悉心揣摩,了解学生性格特点,进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深入学生的自习教室,了解学生上自习的情况,和学生就专业发展进行沟通,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深入学生的课堂,和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以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个整体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和困难。在和学生经常的接触和交流中,她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于水娟老师的敬业精神使得她在2012年的班主任考核中,被评为安徽理工大学优秀班主任。
三、探索实践,勇于钻研
课堂上于水娟老师是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课下她是潜心教研的求索者。她在探索中前进,在学习中成熟,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自身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她参与的《电路》精品课程建设被评为安徽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
在科研方面,于水娟老师细心专研计算机监控技术和风机检测技术等领域的内容,主持了校硕博基金《基于两级网络的煤矿通风机监控系统》、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矩阵式分频调速节能装置的研究》以及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通风机振动信号智能采集及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参与了《基于TCP/IP协议的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和《多传感器机器人模型的研究》等科研项目。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四、师德高尚,人格可范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具有高尚的师德、可范的人格。”从教几年来,于水娟老师以自己的道德和行为,本着教书育人的崇高责任感为学校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善良,认真,热情,严格”是很多老师和同学对她的评价。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于水娟老师不仅以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能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她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以身作则,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使得在连续几年的学生网上测评中,她都排序靠前。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于水娟老师深知:要想在教学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她同时相信:只要踏实肯干,一心为了学生,一心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