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呈现出哪些新特点?有哪些薄弱环节需要改进提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接受了《中国煤炭报》记者专访。
煤矿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去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继续向好,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呈现‘四个持续’的特点。”袁亮说。
一是煤矿安全形势持续好转。2021年,我国原煤产量41.3亿吨,同比增加5.7%;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44,同比下降24%,创造了连续5年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历史最长纪录。
二是煤矿安全理念持续深化,深入开展煤矿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保障创新实践,着力控制煤矿粉尘,推进煤矿安全生产重点领域向保障从业人员职业健康转变。
三是煤矿安全科技支撑持续夯实。煤炭企业加强重大基础研究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在煤与瓦斯精准开采、动力灾害智能预警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位置。相关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撑。
四是煤矿安全治理持续优化。相关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政策,引导1000多亿元资金投入,在全国近400座煤矿开展智能化建设。
深化煤矿安全智能精准开采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瓦斯、冲击地压、水害等灾害风险加剧。对此,袁亮表示,必须要加强源头治理,深化煤矿安全智能精准开采。
袁亮指出,源头灾害防控是系统工程,要从透明地质条件构建、煤岩识别等关键环节发力,加强“四个突出、一个协同”,即透明地质条件构建要突出基础研究,煤岩识别要突出技术装备研发,惯性导航要突出数字赋能,灾害防控要突出一体化推进,全面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灾害防控协同。
在煤矿安全智能精准开采方面,2016年,袁亮及其团队首次提出了煤炭精准开采科学构想,并在2017年牵头成立了“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通过“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推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由构想变成现实。
“目前我国已有近700个采煤工作面实现了无人开采。下一步,要加强透明矿山、智能感知、煤岩识别、惯性导航、智能采掘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从源头上实现少人、无人开采,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根本保障。”袁亮说。
须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袁亮指出,虽然煤矿安全生产持续向好,但仍有一些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例如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个别领域“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一要强化科技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战略支撑作用,围绕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多灾害监控预警与智能防控、井下“空气革命”及职业健康防护等重点领域,加强研究创新。推进“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废弃矿井储能、抽水蓄能、CCUS等手段,挖掘行业低碳、零碳、负碳潜力。
二要聚焦“探、掘、采、锚、支”等环节的安全需要和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完善技术工艺,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强首台(套)装备研发与工程示范,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
三要让人才培养跟上产业发展步伐。煤炭企业和高校要双向互动互融,推进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煤炭企业要积极参与行业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探索开展安全等学科专业特色班,制定人才引进政策。
(来源:《中国煤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