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学院狠抓“三进”工作落实,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核稿:刘启蒙 撰稿:地球与环境学院 鲁海峰 审稿:董坤
资料来源:地球与环境学院      日期:2022-10-17     浏览量:

人才队伍是学院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首要资源,地球与环境学院坚持以人才引育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学科发展为重点的工作理念,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落实、落细“三进”工作,激励引导青年教师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用心、用情、用力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平台“筑巢”,搭建青年教师成长舞台

平台是学院凝聚高端人才、催生标志成果、服务行业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学院科研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途径,2022年学院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省内第一个中国地质学会创新基地(首批)——矿山精细勘探与智能监测技术创新基地。依托此平台,地球物理精细探测、矿山智能监测与精准钻探装备与技术方向的18名博士全部进入平台,实现在特色优势领域建成一流科研平台,凝聚一流创新团队的目的。

为推动学院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内涵建设,完善科研平台培育和提升机制,学院积极谋划,成立安徽理工大学地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设置直属研究机构、地学和环境科学两个研究分中心,根据8个学科方向设置10个研究所,在全院内遴选各机构负责人及首席专家,并且要求5年内相关方向博士全部进入,实现青年教师“进平台”的全覆盖。

目前学院已形成“校院级平台-市厅级平台-省部级平台”三级联动体系,在各级平台负责人的组织和带领下,促使青年教师成长,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创新型”、由“教书匠型”向“专家型”的转化。

团队“聚力”,引领青年教师成长航向

科研学术团队的组建对于整合科研资源、激发科研潜力,促进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院根据学科方向与研究特色,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中设置了8个学科方向,对标学校“二带”人才标准与任期职责和目标,开展学科方向领军人才与青年领军人才的遴选,组建了能源资源评价与煤系矿产开发、矿山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矿山环境工程与生态修复等7个学科团队,要求5年内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全部进入团队,实现学院青年教师进团队的全覆盖。

为强化“大国工匠”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学院积极拓展、拓宽地质学科研究方向,成立 “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与矿山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所,设置智能钻探方向,指导青年博士3名,为智能地质工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抓实进团队工作,充分发挥学科领军人才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增强青年教师的归属感、拥有获得感和提升幸福感,引领青年教师为学校发展事业贡献青春才智。

项目“添砖”,提供青年教师成长抓手

科研项目是青年教师开展实质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抓手,学院坚持多渠道、多层次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形成了“院内扶持、校内融入、校外争取”的针对青年教师项目申请扶助模式。在学院内,积极鼓励近5年新进博士申报省部级平台开放基金;在校内,积极参与融入学校组织的各类战略咨询项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环境研究院项目等;校外加大与中国地质学会、省自然资源厅以及煤矿企业等政府、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积极谋划各类项目的申报并成功获批中国地质学会研学路线1项、省自然资源厅公益性项目2项和产学研合作项目10余项。

加大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代表的纵向项目申报指导与奖励力度,制定《地球与环境学院国家科学基金奖励办法(试行)》等激励措施,2021、2022年分别获批4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40岁以下年轻教师获批7项。连续两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均位列全校各学院前茅,这既是对学院科研发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学院落实“三进”成效的渐进显现。基金的资助、项目的申报和成功获批,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参与和承担科研项目的诸多机会,积累了科研工作的经验,提高了科研水平,提升了综合实力。

近年来,地球与环境学院狠抓“三进”工作落实,极大地加强了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激发了青年教师活力,挖掘了青年教师潜力、助推了青年教师成长。下一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树立凭实绩用人导向,充分激发内生动力, 促使青年教师安得下心、扎得下根,使其在更多岗位挑大梁、当主角,推动学院教学、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创建贡献地环力量。

撰稿:地球与环境学院 鲁海峰

核稿:刘启蒙

编辑:宣传部 夏雅凤

审稿:董坤

上一条:踔厉奋发心向党 团结奋斗新征程 下一条:喜迎二十大,我为乡村作墙画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