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楚淮文化浸润校园——我校举办第七届“楚风汉韵”淮南地域文化宣传月

核稿:曹秀军 撰稿:化学工程学院 杨志华 审稿:董坤
资料来源:化学工程学院      日期:2022-12-18     浏览量:

11月15日至12月15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地域文化,彰显我校特色育人理念,推进楚淮文化在高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化工学院、淮南子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楚淮之声文化坊承办的第七届“楚风汉韵”淮南地域文化宣传月圆满落幕。本次宣传月以“让楚淮文化浸润校园”为主题,为期一个月,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的育人优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力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楚淮文化体验区,沉浸式感悟楚淮文化

11月下旬,组委会充分利用学校东组团东南侧的地理地貌优势,沿着水系串联的荷心亭、石桥冬雪、拾翠轩、濯缨湖四个景观小品分别打造了《淮南子》认知园、《淮南子》成语典故长廊、楚淮之声阅读空间、二十四节气观感点等四处楚淮文化体验区。在认知园,同学们可以了解“绝代奇书”的《淮南子》以及该书与淮河文化、道家文化与楚文化的渊源;在成语典故长廊,出自于《淮南子》的成语,如跛鳖千里、沉浮俯仰、尺壁寸阴、础润而雨、戴圆履方、行合趋同、浃髓沦肤等14组成语典故,提醒着人们行事要方正不苟、奋勉从事,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在阅读空间,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仰首朗诵、低头吟唱、无限感怀、激情辩论的空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校园风景线;在二十四节气观察点,大家可以结合观察花草鸟虫的变化体会物候转变、节气轮回,既能了解先民的大智慧,又能感悟光阴的珍贵。

楚淮文化阅读空间

成语典故长廊

举办淮南文化主题讲座,贯彻式学习楚淮文化

11月19日上午,我校邀请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松为全校楚淮文化爱好者开展了题为“大淮之南——淮南历史文化漫谈”专题讲座,230余名师生线上聆听了报告。李松以淮南的历史文化背景开篇,从印象淮南——“五彩之城”讲起,称其为古老与现代、粗犷与温婉、保守与开放的交融地;接着,讲述了淮南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文物的挖掘史,并从淮南的历史地理环境、古今三题和淮南文化散论三个方面为同学们呈现了淮南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最后,他探讨了淮南的历史文化问题,从古淮南文化剖析,指出淮南文化融合了东西南北中,提倡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淮南文化。

此次讲座,展现了一个全新、全面的淮南历史文化面貌,引导了师生重视文化和历史发展,使大家感受到了淮南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增进了对淮南的了解与热爱,激发了热爱淮南、建设淮南、奉献淮南的热情以及对淮南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同感。

淮南文化专题讲座

开展成语推广大使选拔,参与式推广楚淮文化

12月9日,《淮南子》成语典故释义大使选拔赛在崇礼楼102报告厅举行,来自6个学院20名同学经过线上报名、初赛后成功晋级。他们依次围绕“一叶知秋”“百川归海”“塞翁失马”“乐极生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当面锣、对面鼓”“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成语,图文并茂地解释着这些耳熟能详、流传甚广的成语典故的诞生和推衍的故事。经过评审,弹药21-6班祁子豪、交通工程22-3班邓志杰等10位同学获《淮南子》成语典故十佳推广大使荣誉称号。

活动的举办,对于探索把成语典故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突出的校园文化个性和独特的文化育人模式,推动《淮南子》成语典故的传承与创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化工21-2班庾同腾同学说:“成语典故是语言的凝练和精华,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在老百姓的口中都发挥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我是到了安徽才知道原来这么多成语典故出自《淮南子》,我一定要趁此机会好好学习,弘扬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成语推广大使选拔(图片由化工学院提供)

展示楚淮文化文创产品,体验式传承楚淮文化

12月14日,楚淮文化题材的文创产品设计线上展示活动圆满结束。“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和“共工触山”的经典神话故事和传说在素描的勾勒中惟妙惟肖;融合二十四节气元素的书签、徽章、钥匙扣让人眼前一亮;“临渊羡鱼”“留犊淮南”题材的绘画教育意味深长;刘安炼丹、围棋赌墅历史题材的彩绘文化气息厚重、画面感十足;淮南老火车站、九龙岗民国建筑群、青少年宫背景的剪纸栩栩如生。

参加活动的师生表示,这些从淮南地域文化元素中提取制作的文创产品主题鲜明、造型新颖、寓意深刻。学生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传承创新的过程,反映出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据悉,本次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近千人次,为全校师生送上一道丰厚的“文化大餐”,对于丰富文化育人载体,提升文化育人品牌,构建文化育人模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意义。《淮南日报》对活动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撰稿:化学工程学院 杨志华

核稿:曹秀军

编辑:宣传部 夏雅凤

审稿:董坤

上一条:我校承办首届“一带一路”地理信息国际合作研讨会 下一条:传递生命大爱 | 我校“00后”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冯魏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