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安徽理工大学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建了校级以上、本硕博各类别社会实践团队159支,奔赴祖国各地,开展体验式、探究式、沉浸式研学实践。学校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各学科名师、学工管理队伍全员上阵,带队指导,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实现一个有梦想、有深度、有创新、有收获的实践之旅保驾护航。
出征仪式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董雨在今年的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上指出,社会实践是同学们了解国情社情民意的窗口、增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途径,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双赢的重要载体。学校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并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育人样板模式。前期有保障,中期有指导,后期有推广,安理实践育人模式是一种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式的育人模式。“三下乡”前期,学校以校院两级立项模式组建团队,并谋划设计既定实践与自选实践内容框架,邀请专家对团队活动意向内容遴选把关,组织优势团队积极申报获批国家级专项实践30项,省级专项46项,对校级以上重点团队配套活动资金、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实践助理,有温度地做好实践保障;中期,校院领导干部亲自“挂帅”对接相关地方、企业,牵头建立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就业创业等各类实践基地87个,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助理全程参与,引导学生立足中华大地,带着理想、带着思考去实践,有温度地确保实践有收获;后期,学校积极推广实践成果,累计在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在线、中青网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发布新闻484篇,形成调研报告127篇,并组织开展“实践归来话成长”实践考评、实践优秀成果展示活动,有力度的让实践开展见成效。
“当前正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也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40多年前,发轫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带领学生来到小岗村赓续改革精神,实地考察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融合现状,目的是推动学生更深层次思考如何通过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从而摸索出具有本土解释力和借鉴价值的实践途径,为新质生产力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治萍指导“乡村振兴看小岗,改革精神再出发”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上,感悟数字化、产业化、生态文明建设等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变迁。
“这是我校今年开创的‘实践+思政’工作模式。高校要做好立德树人的大文章,实践育人是重要载体和抓手,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注重知行合一,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维观念,加强实践育人体系的改革完善,真正实现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校团委负责人表示。除了“实践+思政”,学校在今年的暑期实践中还重点打造“实践+科创”“实践+艺术”“实践+乡村振兴”四重育人体系,用“实践+”全方位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书写“三全育人”新篇章。
实践+思政: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
围绕党的理论知识、革命精神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学校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21支,“两弹一星”精神、西柏坡精神、小岗精神、科学家精神宣讲团7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30余支,其中包含全国专项实践宣讲团9支。“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的志愿者们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追梦延安”实践小队,让当代青年大学生零距离学习感受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指导青春奋斗,成长为勇担历史使命,坚持不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全国大学生西柏坡精神宣讲团结合专业所学用实际行动做好西柏坡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八角楼里话经典、黄洋界下说党史、革命圣地受教育……在“实践+思政”的育人体系中,青年学子们在学思践悟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学校还为每支实践团队精心遴选配备思政课教师,全程参与并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建在社会大课堂,进一步增强了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成效。
实践团成员在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志愿者西柏坡精神宣讲
实践+科创: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塑造新优势新动能
7月,学校组织“百名博士进百企”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全校108名硕、博士前往长丰县荣事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开展科创实践,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体验智慧农业数字化种植技术,了解智能传感、智能计算、智能控制、智能运维等智能科技的融合发展,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实现校地的双向奔赴和地校企才四方的互利共赢。博士生王长城表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通过实践活动,我更深入地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力量,更深刻地体会到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关键性以及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重要性,这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努力寻找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平衡点,开阔职业发展视野,作‘常为新’的青年,探索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可能。”
聚焦新质生产力社会实践
感知新质生产力社会实践
百名博士进百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前期,学校面向学生发展需求征集实践项目,其中,科创项目最受青睐,作为工科高校,校团委有针对性地将“三下乡”与“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等紧密融合,努力下好育才先手棋。学校机器人协会、航模协会前往金寨为乡村学子展示科技创新成果,点燃孩子们追求科技创新的梦想;部分学院结合专业性质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团,走进企业看发展、踏入车间学技术,在产教融合中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现场实践教学的机会;结合“挑战杯”项目,“净流节源-聚焦尾气处理领域”实践团赴中国环境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安徽创新馆“永不落幕的挑战杯”青年科技创新阵地开展产教科创研学活动,在实践中激发青年学子的科技创新活力。
“永不落幕的挑战杯”青年科技创新阵地志愿者为团队讲解优秀作品
大学生航模协会在金寨开展科普支教
就业调研社会实践团
实践+艺术:美育浸润助推文化传承
“女将军若问孤王姓名,孤是大宋乾德君……”这一次,西皮、二黄的唱腔不在经典梨园台上回荡,而是响彻在大别山区深处。学校话剧团京剧溯源——“潜山弹腔”非遗传承调研团的9名同学来到安庆市潜山市五庙乡,调研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剧种“潜山弹腔”。他们凭借一腔对艺术的热忱,不远跋涉,探寻了弹腔曲艺发源、演变、发展的脉络,领略了八旬老人许开学坚守传承的质朴情怀,观摩并亲身演绎了弹腔曲目中的经典角色,承载了接力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使命。
校话剧团开展非遗传承社会实践活动
礼敬中国传统文化美育专项实践项目,当下已成为学校实践育人多元化发展的一张名片,学校创建美育浸润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发展模式,为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四年来,学校共组建超过100支团队传承中华文化,守护文明根脉,今年,他们继续开启“文化中国行”,在省内外各地新建美育实践教育基地15个,在大山乡土中探寻文化印记,发扬文化魅力。“承嬗”实践团前往泾县、霍邱,开展对宣纸和霍邱柳编的非遗文化调研活动;“同‘理’前行,绣出振兴”实践团前往安庆望江实地观摩“望江挑花”传承基地,为非遗传承出谋献策;“传乡韵·兴农风”实践团赴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民生情况调研活动,实地参观学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土家柚子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验宣纸制作工艺
体验非遗徽州剪纸
非遗调研
美育实践基地挂牌
实践+乡村振兴:以奋斗之姿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不漏一户,不差一人,对受帮扶学生建立一生一档案,由志愿者“一对一”包保,并制定不同的教学授课方案,安理国旗护卫队“星火”实践团成员们用“送教入户”的方式在金寨县油坊店乡为当地小学生们开启教育帮扶,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清泉入瓯,饮云雾茶”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们同样来到金寨县,化身电商直播员,助力六安金寨县茶产品网络销售,并指导当地茶叶经销人员,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拓展茶产业销售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七彩假期社会实践
志愿者深入农户开展义诊义检
乡村振兴宣讲活动
今年5月,校团委积极落实与金寨县的校地合作协议,提前部署假期实践,收集当地不同乡村产业、技术、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等实际需求,结合学院特色,以“揭榜挂帅”的方式组建33支实践团队奔赴地方,支持地方发展。除了金寨县,学校还同合肥市、宣城市、长丰县等地区采用同一合作模式,将一批批高素质的优秀青年输送到广袤的乡村田野上书写精彩的奋斗故事;同时积极动员团队申报国家级省级乡村振兴专项,最终获批37项,广大安理学子用实际行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青春力量。
校领导带队开展金寨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金寨实践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践团开展经验交流(摄影:于善聪、青年传媒委员会)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让理想融入实践的脚步,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让祖国在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中实现强国梦想。学校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实践+”书写“三全育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