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 | 化工与爆破学院固本拓新破局 奋力书写安理化爆人的新时代担当

核稿:化工与爆破学院 刘瑞 撰稿:化工与爆破学院 王楚君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资料来源:化工与爆破学院      日期:2025-05-23     浏览量:

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化工与爆破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固本拓新”谋篇布局,聚焦“一融双高”,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学院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推动学院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化工与爆破学院党委始终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师生,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师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师生“树魂、立根、打底色”,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有力筑牢全院师生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汇聚起全院上下勠力同心、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

增强政治引领,基层党建强基提质。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学校党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强基提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坚强有力。学院获批校第二批新时代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应用化学系党支部先后获批校三星级党支部、省级样板党支部。获批校级样板党支部3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学院党委与中安联合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党支部、中安联合新材料研发中心党支部等开展党建共建,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强化思想引领,文化宣传日新月异。学院连续5年获校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淮南日报等媒体发布宣传稿件260余篇。“梧桐树下”阅读推广平台入选2024年全国高校学生会组织“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展示活动优秀项目(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组织表彰),“暖阳爱老学校”入选2024年全国共青团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展示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高校(共青团中央),“楚淮之声”文化坊获2024年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社区团队优秀成果奖(教育部表彰),“楚淮之声”工作坊获安徽省青年之家优秀活动项目二等奖(团省委表彰)。2006届毕业生张舰回校捐赠设立450万元的“化爆逐梦”奖学金,为学校八十周年华诞倾情献礼。

注重过程把控,党员发展质量并重。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党员发展材料党委预审制度,注重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五年来,共发展党员760人,其中优秀青年教师6人;举办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9期,培养学员969人;为6名“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颁授纪念章。同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守理想信念,把“有字书”和“无字书”统一起来,把“登高望远”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在知行合一中行稳致远。

突出防治并举,意识形态站稳阵地。学院党委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每年与各支部签订意识形态安全责任书,定期召开意识形态专题会议,严格做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坚持不懈抓好防范和抵御校园宗教渗透工作。加强“化爆微讯”等微信公众号和新媒体宣传队伍建设,积极传播正能量。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研判分析,注重做好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的教育引导。

五年来,学院党委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要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全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坚持“养之贵素,使之贵器”,注重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学习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学科专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位C+,获批安徽省III类高峰学科,完成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建设工作。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立项26项。各有2个专业分别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和制药工程专业即将迎来认证专家进校考查。

人才队伍建设迎来新进展。获得省级人才称号7人次,入选校第六轮“两带”人才7人。引进优秀青年博士29名。12人晋升为教授,10人晋升为副教授,6人晋升高级实验师。入选教育部兵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首届“舜耕名师”1人。

科学研究能力彰显新动能。获批特种聚合物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联合宏大爆破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批非煤露天矿山安全智能开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安联合煤化共建安徽省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400余篇,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近20项,授权发明专利153件,出版专著5部。邀请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知名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近40次。成功主办第二届民爆器材与爆破技术论坛、第一届爆炸安全与先进爆破技术国际学术论坛、中-澳能源清洁转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成功举办“中安联合杯”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区赛。

学生教育培养展现新气象。获“互联网+”大赛全国铜奖1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5项,“挑战杯”黑科技省级星系级1项、恒星级2项、行星级4项、卫星级1项,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过程数字创新竞赛全国一等奖。在全省“挑战杯”红色专项、黑科技赛道获奖人数全校最多,同时获“揭榜挂帅”全国唯一三等奖;弹药19-5班程志鹏获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团员荣誉称号;2018级应化专业学生谢明明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百优大学生”称号;2019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傅左强入选2022年教育部“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名单(安徽省仅5人)。2023年、2024年征兵工作考核均获全校第1名。2022年、2023年学生工作考核分别位居全校第4名、第2名。2023年、2024年共青团工作考核分别位居全校第2名、第1名。

“一勤天下无难事”。未来五年,化工与爆破学院党委将以学校第八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契机,大处布局、小处落子,把“大写意”和“工笔画”结合起来,精准对接学校发展所需、全院师生所盼、教学科研所向,按照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擘画的宏伟蓝图,制定化工与爆破学院明确的时间表、施工图,努力把学校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学院发展的高质量。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未来五年,学院党委将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突出特色优势,抢抓发展机遇,着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才能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更多新技术“落地生金”。同时带领全院师生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接续奋斗,不断加强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未来五年,学院党委将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时代内涵,带领全院师生学深悟透传统文化特有的诗意和哲思,从厚重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悠远文明中获得力量,让古人的月光照进全院师生的心房。

“良种培育、良法栽培”。未来五年,学院党委将继续按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从“会种”到“慧种”;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回应学生的现实关注点、思想困惑点、理论渴求点、内心需求点和情感触发点;通过资源聚合、力量协同、师生参与,打造分众化的服务设施和特色化的育人精品,搭建师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场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未来五年,学院党委将紧跟学校党委部署和要求,如臂使指,如影随形,既努力唱好学院的“独角戏”,又用心跳好学校的“集体舞”,以“化爆”的“一域之焰”为学校的“全局之辉”做出应有学院的贡献!

撰稿:化工与爆破学院 王楚君

核稿:化工与爆破学院 刘瑞

编辑:党委宣传部 夏雅凤、陈颖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上一条:滁州学院来校交流 下一条:校党委常委会会议强调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 郭永存主持会议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