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正是人文学院“十二五”期间发展的真实写照。学院前身为人文社会科学部,2010年更名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合署。2011年学院单独设置时,全院只有1个本科专业、112名学生和14位教职工,到2015年末,发展到3个本科专业、314名学生和28位教职工。五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学院内涵发展,着力提高学院对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贡献度,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凸显特色,专业布局不断优化
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学科专业规划布局,2013年、2014年,先后成功申报“动画”和“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15年,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办学需要,申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已经获批设置,即将招生。目前学院设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动画、社会工作、网络与新媒体四个本科专业,文学、法学、艺术学3个一级学科门类下都有1-2个本科专业支撑。
攻坚克难,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五年来,获批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7项、各类校级课题20项;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额106万元;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5项;获全国文化创意设计大师奖3项;获安徽省古籍整理奖1项;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共发表科研论文110篇,其中SCI检索5篇,CSSCI检索8篇。学院人均承担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数位居学校前列。2013、2014年度学院连续获得学校科技贡献集体奖。
引培并举,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五年来,共引进博士5人、硕士9人,2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毕业回院工作。新增副教授2人、讲师6人。聘任兼职教授3名。1名教师被评聘为国家教指委委员,1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获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计划支持。注重青年教师培养,认真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三助一辅”,开展课堂教学竞赛和观摩教学。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教师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明德至善,助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学院人文素质发展中心承担全校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长期以来,注重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组织教师对100多门人文艺术类公选课程进行了仔细审核和严格筛选,优化了人文艺术类公选课课程体系。致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立校级传统文化研究所,编写出版《中国传统文化十四讲》,邀请国学名家来校讲学,成功举办三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对理工科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严格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注重加强学风建设,坚持以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为目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多年保持在25%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文体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获学校心理情景剧大赛、辩论赛冠军;1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1名同学为全国大学生跆拳道竞标赛团体冠军成员、个人获铜牌。1名同学撰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颂》获全国百篇优秀理论文章。
完善设施,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五年来,学校共投入200多万元,建成定格动画、影视后期制作等6个专业实验室,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建成学院多媒体教室和专业计算机房。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在南京、合肥、黄山和淮南等地建立5个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满足了专业教学需要。
仰取俯拾,多管齐下做好党建工作
“十二五”期间,学院的党政机构先后经历了更名、改制和拆分,但始终把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院各项工作的保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落实好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党支部建设,适应机构调整,适时调整优化党支部设置,组织党支部换届改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发挥党支部凝聚人才的作用,为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2012年,人文学院和思政部党委被授予“省属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十二五”是人文学院在弱势中砥砺前行的五年,也是学院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的五年。展望“十三五”, 我们将继续把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撰稿、核稿:人文学院 陈会、秦朗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