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才能不断超越——记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郑志涛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16-12-16     浏览量:

    “在我的整个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始终贯彻其中,我矢志不渝地恪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不断超越。”在接受采访时,来自土木建筑学院的2014级博士研究生郑志涛如是说。

    2008年考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2年本校攻读硕士学位,2014年通过硕博连读选拔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在安徽理工大学的几载春秋,郑志涛完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角色转变,2013年、2016年他两次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期间,发表了13篇论文,专利70余项(其中以第一作者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参与科研项目9项,并多次在“挑战杯”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获奖。这些荣誉背后,郑志涛走的是一条怎样的漫漫求学路?


郑志涛参加学术会议

    潜心学术,矢志不渝

    对工程爆破的相关学术研究一直是郑志涛研究生期间的科研主线。科研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不只有脑力体力的结合,还有异于常人的坚韧。2014年和2015年的研究生学术沙龙交流会上,郑志涛作为发言人都提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成功的秘诀:“能吃苦,不放弃,认真坚持才是真理。”

    在硕博连读期间,郑志涛先后发表了13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2篇,核心期刊8篇。在这些能看得见的数据背后则是旁人看不见的艰辛。郑志涛提到他人生中第一篇SCI论文的发表历程:“读研二的时候有写高质量论文的想法,确定论文方向后就开始准备实验。”于是郑志涛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开始补充相关的课题基础知识,做大量的实验工作,并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数据研究,同时请教了很多专业的老师,一步一步解决课题中的问题。实验成果出来之后就是准备论文,所有的问题和过程都要自己一点点去摸索——选期刊、写投稿信、投稿等,而SCI论文对专业英语的要求是很高的。“我当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是相当不足的,”郑志涛坦言道。于是不断重复着研究SCI专业论文、改变用语、增加再删除的修改过程,整个准备和修改过程长达一年时间。在向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投稿后,问题又接踵而来:图片样式不对、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郑志涛又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逐条修改,并及时向导师请教,师生多次交流讨论,总算是通过了“外围战役”的考验。结果美国审稿方的意见仍旧是“修改后再审”,又进入了新一轮的“作战”。实验数据分析不够彻底、仪器使用方面存在缺陷……郑志涛笑谈自己当时在长期的多次驳回中都感觉有点精疲力竭:“有一些时刻是真的想要放弃了,太难了,整个修改的过程让我有种心力交瘁的感觉,有的时候美国方面一个数据的质疑,我这边就要将一些实验过程重新来过,要再多看几十篇文献。但想想,你不去坚持努力一点,难道成功会自己飞到你怀中吗?”于是他重新对实验数据做充分,彻底的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两次大修改以及数次的小修后,终于使论文得以发表。而这些经历让郑志涛更加相信了坚持这一品质的重要性,他开玩笑地说道:“当你觉得痛苦的再也不能坚持的时候,一定不要轻言放弃,下一刻就是成功,黑暗的背后就是光明!”

    捕捉灵感,孜孜求索

    带着黑框眼镜、儒雅斯文的郑志涛,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很多“好点子”,专利已达70余项,被师生称为“专利达人”。

    郑志涛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工作和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很多专利的灵感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在实验过程中,他经常会想,能不能发明一些新的工具来改善已有的仪器从而提高实验效率呢?“做混凝土的浇筑时,我们先前都是直接在模具内浇筑,混凝土成型后再将模具对半拆分,这样拆模具不仅十分困难,而且很耗费时间,我就想到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固体胶,它一般都是利用螺纹将胶体旋转出来,不但使用起来十分轻巧而且方便快捷,我就想着这种旋转式的工具原理可不可以用在混凝土模具上?”通过一番研究,他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行的。

    “创新是一个专利的灵魂,而脑洞大开提出新想法,则是每一个发明人的杀手锏。”郑志涛轻笑着说,“我在平常生活中很注意一些思想火花的收集。首先你要敢于想,还要学会想,很多发明的来源都是观察思考后一个偶然的想法,然后在不断地找资料中成形。你若养成时刻思考不断钻研的习惯,‘专利’、‘发明’也就不会是遥不可及的字眼了。”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随着研究资历的增长,读博之后,郑志涛逐渐开始从“被领导者”成为“领导者”。他所在的小组共有7人,大家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累计获国家奖学金5人次。

    要去领导一个团队,要去做很多规划,要去协调各种资源,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去统筹工作。此外,还要去考虑团队管理的问题,考虑的事情从以前的一个点变成了现在的一个面,需要考虑到更为宽泛的事情。他说:“作为小组长,我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就明确认识到团队中不同的身份带来的新的问题。导师的一个项目要在望峰岗矿做实验,实验室离学校较远,来回车程将近两个小时,一个模型从前期准备到制作完成要五天时间,要制作十几个模型,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因此我需要统筹整个队伍的行动,要安排好实验工作的整体流程……”各种问题迎面而来,郑志涛选择坦然面对:“我觉得不管做什么都要负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嘛,遇到什么事,就去想法解决这个事。”郑志涛不断调整方法,积极应对,在研究工作中总是事先定好步骤,规划好人员调配,做到比别人前面多想一步,后面多做一点。他笑着说:“团队‘领导者’嘛,总要多辛苦一点的,我是集大师兄、心理咨询师、后勤工作者于一体。”

    抱着这样主动积极的态度,郑志涛一路解决着自己面临的考验,他说:“说一万遍不如做一遍,只要努力提升自己,去直面问题,没有什么真正的难题。”

    在担任2015级班主任时,郑志涛便是奉行这一准则,“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他在从师兄到师长的转换过程中始终尽职尽责,坚持不懈地做好该做的事:给学生开专利知识讲座,帮助他们解决科研问题,深入学生宿舍、课堂督促学生学习…… 他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却一直用朴实的行动感染、鼓励着这些学生。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学生增加了研究的兴趣,申请专利和撰写论文的风气更是开始盛行,同时他自己也收获了“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谈及自己的各种收获时,郑志涛很感激自己的师兄弟一直以来给予无私的帮助。他特别感激自己的导师土木建筑学院徐颖教授,“我所取得的各种成绩都离不开徐老师的指导、鼓励和支持,从研一开始,就跟着他深入工程现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他是导师,更像慈父!”

    在安徽理工大学本硕博连读近十年的学习研究之旅,郑志涛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准则,以更高更好更强的标准要求自己。荣誉背后,是他超乎常人的坚持刻苦;奖项之下,是他几年如一日的奋斗不懈。天道酬勤,而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超越自我。正如导师徐颖教授所说:“勤于思索、不断尝试、刻苦努力、勇于挑战自我,这是郑志涛同学在研究生期间能够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最优秀的品质。作为他的导师,我目睹了他无数次的努力,见证了他的茁壮成长,也分享了他成功的喜悦。”

(撰稿、核稿:学生记者 高瑛、鲁钰锋、研究生院 马艳,研究生院 刘艳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上一条:我们在彼此的青春里——记2015级校优秀班主任苗思忠 下一条:学校召开2016年安全生产大检查大督查大整治动员部署会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