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深化招生改革,细化分类培养,强化学位授予,推动内涵式发展,持续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
深化招生改革,生源质量显著提升
与2014年相比,全日制博士、硕士招生人数分别由28人、666人增至49人、925人,增长率分别为75%、38.9%,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突破1000人;开展申请-审核制博士招生,实现硕博连读、申请-审核、普通招考三种博士生招生方式,博士录取非定向生源比例由42.5%增至73.5%,2018年申请-审核方式录取博士生15人;制订本硕(博)连读学生选拔与培养管理办法,探索本科生与研究生连续培养新模式,在2017级优秀本科生中,选拔本硕(博)连读学生42人;根据学科发展、近年完成招生情况、学科平台、师资力量等方面科学合理的制订学院招生计划,为学院配备招生密钥,扩大学院招生自主权,调动学院积极性,加强推免生留校力度,圆满完成招生任务,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注重顶层谋划,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根据博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实行严格的分层分类培养,两次修订培养方案,构建了完善的培养体系和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重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制订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及成果考核规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基本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
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70多个,与多家单位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安徽理工大学-福建省煤田地质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第二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袁亮,李伟,陶永芹、唐永志、陈泉霖等5位杰出校友获评全国工程教指委“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获评安徽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2个,矿业工程领域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称号。
完善质量体系,教学改革取得新进展
遴选建设24门校级研究生核心课程及28项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项目,并建设网站共享教学资源;成功申报工程教指委重大研究课题立项1项、自选研究课题立项8项,9门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混合式教学;严格把控各培养环节,强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制订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工作条例,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制订加强研究生任课教师调、停课管理,自规定实施以来,任课教师调、停课次数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提升创新能力,教育国际化深度拓展
大力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各环节的标准化、流程化;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遴选了131项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其中博士6项、硕士125项);组织参加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石油装备设计竞赛等“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各项主题赛事,共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4项,学校3次获得优秀组织奖,2017级硕士生梁亚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深度拓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聘请外教进行博士生《英语口语》课程小班教学,选拔11批次共47名研究生赴国(境)外知名高校开展访学及学术交流活动,配合做好首批留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订。
强化学位审核,有效保障学位授予质量
修订了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切实保障学位授予质量。2014年至2018年12月,共召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10次,审核授予博士学位106人,硕士学位3824人,合计3930人;修订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指标体系,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实现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复制比检测和外审盲审100%全覆盖,在2017年国家和安徽省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中均无“问题论文”;健全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畅通博士生申请硕士学位的分流渠道;开展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2018年遴选校级优秀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16篇;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增强专业学位硕士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改革奖助体系,贯彻落实导师立德树人
2014年学校全面实施研究生奖助改革,统筹各类资金,构建了以“100%投入、100%覆盖、100%返还”为特点的研究生奖助体系,研究生奖助更注重激励、保障、导向,呈现出“科研丰硕、竞赛获奖、就业提高”等成效。2014年全年发放研究生各类奖助总额1456.24万元,2018年奖助总额达到3953.775万元;五年间研究生人均奖助额度从0.8019万元/人·年提高到1.7042万元/人·年,助研经费从75.04万元提高到384.69万元。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要求,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责任,开展我和我的导师、导师开讲啦、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等系列活动。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学位点布局更趋科学合理
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生物医学工程调整为临床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对应调整为6个专业学位类别;改革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基于导师科研水平与指导能力的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打破导师终身制,对连续3年无课题的校内导师和连续3年不招生的兼职导师实行退出淘汰机制,强化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资格管理,取消了103名导师资格;鼓励相同研究领域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实行导师负责制下的团队指导研究生模式;我校现有博士生导师88人、硕士生导师1049人,五年间新增博导41人、硕导453人;积极开展新任导师培训,编印研究生导师手册,强化了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责任意识。
(撰稿、核稿:研究生院 张旭立、王传礼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