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五年奋进路”系列报道之十七:坚持思想政治引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19-03-13     浏览量:

    过去的五年,学校党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进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加强理论武装

    学校每年制定实施“四个层次”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从2018年开始制定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学校党委把准政治方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全国全省统战部长会议精神等重点内容,开展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学校还邀请了侯惠勤、肖铁岩、胡建淼、李建华、柏桦、杨善林、朱继东等专家来校为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专题辅导报告20余场。学校党委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讲重作”“讲严立”专题教育、专题警示教育,通过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为促进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学校党委研究制定了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建了由校党委书记为团长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和校院两级学生会负责人为骨干、以优秀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党的十九大精神学生报告团,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和贯彻。承办了安徽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百名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报告会淮南专场,学校还邀请党的十九大代表、校外专家等来校作专题辅导报告,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原则,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活动。学校累计组织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500余场,覆盖听众3万余人(次),在校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全校思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

    二、坚持思想政治引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思想引领、核心价值观践行、思政课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阵地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推进、网络思政创新和党建统领等“八项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入选安徽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认真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建设、队伍建设和构建课程建设大格局等五个方面共35项具体工作。成立跨学院跨学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引导学生切实增强“四个正确认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学校制定实施《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学校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成立党委教工部,下发《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着力通过顶层设计、机构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引领,切实推进和保障实施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

    学校认真落实各级党组织思政工作责任制,落实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与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实施校院领导听课、上课制度,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为大学生上思政课,2018年学校主要领导为大学生上思政课4次。实行处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担任班级导师制度,营造了“三全育人”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全校各单位积极参与的思政工作大格局,为思政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坚实的机制保障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坚持党的领导,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

    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委意识形态工作部署,抓好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研究制定了《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细则》,逐级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明确校党委和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机关处级单位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和责任清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从2017年9月开始,坚持意识形态和新闻宣传工作会商制度。截至目前,已进行了13次会商。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按照“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要求,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落实校领导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保持了课堂纯洁性,守住了课堂主阵地。

    学校制定实施《安徽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活动管理办法(修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讲座审批监督管理,严格实行“一会一报”制。近五年共审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85场。学校还先后制定实施《校园宣传横幅管理暂行规定(试行)》《安徽理工大学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校园电子屏、宣传栏、宣传物管理规定(试行)》,加强校报、广播、电子屏、宣传栏和校园横幅等宣传思想阵地的监管。

    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处置工作,购买了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舆情信息,进一步提升了监测能力,提高了监测时效。制定实施了《安徽理工大学网络舆情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员、评论员队伍,建立舆情应对处理机制,确保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营造了晴朗的网络空间。

    四、坚持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作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

    学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五年来,学校评选表彰了“文明单位”4个、“道德模范”22人、“和谐家庭”30个、“校园十佳青年”50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48人、“师德先进个人”84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618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校内营造了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评选表彰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作品”64件,大大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和层次。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2015年荣获得安徽省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称号。2018年,学校制定实施《安徽理工大学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积极申报省级文明校园。学校已从皖北片区脱颖而出,作为文明校园单位等额推选到省文明办。

    五、传播正能量,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宣传舆论氛围

    学校积极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校内外各种宣传阵地,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和宣传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举措、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和师生风采,讲好“安理工故事”。五年来,内宣发稿14000余篇(次),外宣投稿近7000余篇(次)。

    学校加强新闻网、党的十九大专题网站、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网站、学工在线、安理工青年等为主的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平台建设。校园门户网站群全面完备,校、院处两级官方微信、微博基本健全。校园主页、校新闻网改版更新,进一步完善了功能。建成了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和学生主题教育网站、网络互动社区。学校英文网站于2018年上半年正式开通,成为学校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校主网站被评为第二届、第三届全省优秀教育门户网站。“安徽理工大学学工在线”、“安理工青年”网站先后被评为第五届、第七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学校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高校新媒体应用先锋”称号,被纳入了团中央“掌上校园(Myouth)”创新试点单位。

    开展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积极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的中国梦”“欢庆党的十九大”“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主题教育活动,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覆盖面;网上网下结合,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创作、推送了一批先进网络文化产品,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

    过去的五年,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己任,有力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今后,学校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撰稿、核稿:宣传部 董坤、董淑平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上一条:合肥地区优质企业组团进校招聘应届毕业生 下一条:学校召开2019年新学期留学生工作会议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