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副校长罗喜胜来校作学术报告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19-04-26     浏览量:

    4月25日下午,应学校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罗喜胜教授来校作了两场学术报告会,分别在舜耕苑二楼西会议室、舜耕会堂作了题为《双一流建设思考与实践》《激波诱导界面失稳与湍流混合的实验研究:进展与挑战》的报告。副校长郑明东主持报告会。

    讲学期间,校长袁亮院士接见了罗喜胜教授。

    在题为《双一流建设思考与实践》报告中,罗喜胜教授主要从一流大学的建设思考、一流学科的建设思考、中科大创新建设实践三个方面作了详细讲解,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中科大“双一流”建设的实践与进展,并分享了中科大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凝练学科方向,从而促进“双一流”建设稳步、快速推进的具体做法。他认为,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落脚点与切入点,而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凝练方向、集聚队伍、搭建平台和培育学科生态。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处、人事处、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图书馆、实验室设备处等部门负责人,各学院院长、教学科研副院长、校学科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等共计60余人参加报告会。

    在题为《激波诱导界面失稳与湍流混合的实验研究:进展与挑战》报告中,罗喜胜教授首先从研究的背景开始讲述,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界面不稳定性与混合现象——Kelvin-Helmhltz(KH)不稳定性、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并认为研究RM不稳定性对旋涡动力学、激波动力学及湍流混合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超然冲压发动机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出了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即如何产生高强度的激波、如何生成极端条件下的界面以及如何观测极端条件下的界面演化等;列举了国外几种高强度激波产生的方法,并结合我国缺少研究经费的现状,基于激波动力学理论自研了高强度汇聚激波管,生成了高强度的激波,并巧妙地用肥皂膜代替了高分子薄膜生成单模经典单模界面,试验结果良好;最后提出了挑战与展望,即发展不同条件下的精细观测方法、快速成像技术。他结合自身学习科研经历,勉励大家不要妄自菲薄,要充满自信,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讲堂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四百余名师生听取报告会。

    罗喜胜,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留学荷兰埃因霍温工业大学,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是高速流动与界面演化,发展的激波汇聚方法及研制的实验设备处于国际领先,相关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2部,在流体力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Physics of Fluids等发表论文30多篇,2015年获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力学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委会、激波与激波管专委会、高超声速专委会委员,安徽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实验流体力学》、《力学进展》、《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天文》(中英文版)编委。

(撰稿、核稿:)

 

(撰稿、核稿:发展规划处 疏瑞文、能源学院 张华磊,发展规划处 赵光明、殷志祥 自然科学处 徐颖 能源学院 华心祝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上一条:郭永存出席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启动会 下一条:我校一批学子荣获“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荣誉称号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