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承担的国家能源集团项目“航天炉试烧神华煤工业试验研究”项目开发出适用于航天炉粉煤气化工艺新煤种,并在山东联盟化工集团成功试烧。试烧结果表明新煤种在气化炉使用过程中挂渣正常、排渣量降低、残碳含量降低、有效气浓度提升,各项气化性能指标均优于目前国家能源集团外销气化煤种“神优2#”,试烧煤种是一种优良且适应于粉煤气化工艺的化工原料煤,满足气化炉运行“安、稳、长、满、优”的需求。
该项目研究自4月份开始,成立以李寒旭教授为总负责人、武成利副教授为技术负责人的科研攻关团队,研究过程中积极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5次三方联合视频会议、16个备选煤种的23次配比实验、3次驻厂专家方案交流、7次试烧工作碰头会等诸多探索,最终确定了试烧新煤种的配煤及试烧方案,科研团队14人次全程9天为神华新煤种试烧提供技术服务。新煤种解决了山东联盟化工集团煤气化项目原使用煤样针对航天炉气化工艺适应性欠佳的问题,并拓宽了原料煤的选择。
副校长郑明东教授为推动学校与国家能源集团的合作,专程赴煤炭经营分公司进行调研协调,加强了学校与国家能源集团的合作,推动了项目各项任务的完成,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本次试烧,表明我校科研成果在粉煤气化原料煤种适应性方面成功应用,为进一步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转化奠定理论及应用基础,同时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项目“煤炭清洁利用与安全精准智能化平台开发”研究开发成果的应用。
李寒旭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该团队不仅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且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同煤集团、开滦集团、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了全面了解全国范围内的煤质特征,李寒旭教授团队不断深入边陲小镇、矿井深处、西北矿区,历时二十余年,拥有了遍布全国800多种煤样、2000余桶样品,建立了全方位的煤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成员不断挖掘煤炭利用的潜力,充分利用团队在优化配煤技术上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建立了气化优化配煤理论,同时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了完善的配煤专家系统,进一步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夯实基础,同时该成果还获得了2019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撰稿、核稿:化工学院 毛立睿、纪明俊,武成利,自然科学处 张平松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阮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