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下午,应思政部、人文学院邀请,我省著名文史专家、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姚尚书作客“楚淮论坛”,为我校广大师生作“淮南历史与文化简论”的学术报告。思政部副主任孙功教授主持学术报告会。


姚尚书从事淮南地方志研究多年,造诣颇深,曾先后主编《淮南市志》、《淮南年鉴》(1999~2010)、《淮南概览》、《八公山志》、《淮南风采》、《发展的足迹》、《长淮古韵》和《淮南方志》等著作,点校《嘉庆凤台县志》,参与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的《新编地方志指南》、《方志编纂100问》的撰稿,并先后在《中国地方志》、《志苑》、《安徽地方志》、《上海地方志》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而且,姚尚书还曾担任西藏《措美县志》、《凤台县志》、《田家庵区志》、《谢家集区志》、《八公山区志》、《大通区志》、《潘集区志》以及《田家庵镇志》、《廖家湾村志》、《姚家湾志》的主审,指导出版数十种方志和地情书。此外,姚尚书还是市委机关刊物《淮南》的专栏作者,参与过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楚国最后的王都》、《淝水之战》、《鸡犬与谁升天》等节目制作。
姚尚书以“知我淮南,爱我淮南”为主题,从淮南历史上的“第一”、淮南历史沿革、淮南历史中的文化现象和淮南的文化精神等四个方面,向我校广大师生详细介绍淮南市的历史与文化。
姚尚书首先指出,在淮南历史发展中,拥有12个具有代表性的“第一”: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体(存在于8.4亿年前的“淮南虫”)、神州第一尊大鼎(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楚大鼎)、华夏历史上的第一块豆腐、传统文化的第一部“绝代奇书”(《淮南子》),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重大战役(淝水之战)、安徽省第一古瓷窑(唐代七大名窑之一的寿州窑)、安徽境内的第一条自建铁路(1936年,田家庵至裕溪口)、黄河以南第一块整装煤田、华东第一大火电基地、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安徽理工大学的前身“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院(2013年成立)和亚洲第一硝(淮化集团)等。姚尚书强调,正是这些“第一”,成为淮南市历史发展的鲜明象征,向世人昭示着我们城市曾经与现在的辉煌,激励淮南人民热爱家园、共创美好明天。
姚尚书接着向大家深入讲述“淮南”的历史沿革。他指出,淮南历史悠久,既有传说时代的舜、禹之遗迹(舜耕山和硖石山),也有与华夏文明并存共生的淮夷文明(州来国)。在春秋时期,淮南地属蔡、楚文化。到西汉时期,历史上首次出现“淮南国”的行政建制。东汉以后,淮南地域分别以“淮南郡”、“淮南道”和“淮南路”的不同形式存在过,而宋元后,“淮南”为名的行政建制长久取消。直至清末民初,随着煤矿资源的发掘和外运,现代意义上的“淮南市”以田家庵(煤炭水运码头)为中心,逐渐历史的形成。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后,今天淮南市的基本格局最终得以确定。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淮南”从无到有,从“国”到“市”,既经历着沧海剧变,也铸就着独有的地域风采。
姚尚书特别指出,在淮南的悠久历史中,曾产生和形成多种深具影响的文化现象。这其中不仅有以春申君黄歇为代表的蔡、楚文化、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淮南国文化,而且有保家卫国、决胜疆场的战争文化(淝水之战、曹魏时期的淮南三叛和后周、南唐之争)、勇于开拓的能源文化(煤矿)及永不言败的抗灾文化(抗洪)。这些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在最大程度上丰富了淮南市的历史内涵,成为淮南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深层次上影响和塑造着今天淮南的城市性格与精神。
基于以上认识,姚尚书进而向大家生动概括淮南的文化精神。他认为,当前淮南的城市发展应珍视和发扬如下六种精神:敢于担当的自强精神、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能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衷共济的包容精神和自信从容的乐观精神。他还强调,这些基本的文化精神并非空无所依,而是凝练淮南历史与文化的理论结晶,其中彰显出不同时期淮南人民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十分值得我们承继和发扬。

历时2个小时的学术报告在精彩问答和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孙功在总结发言中指出,通过此次学术交流,在场师生对淮南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认识更为深入,在“知我淮南”中产生强烈的“爱我淮南”之情。最后,孙功表示欢迎姚尚书常来“楚淮论坛”作客,将更多淮南文化研究的优秀成果介绍给广大师生,并希望市方志办和我校楚淮文化研究所今后能多联系、多交流,共同促进淮南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