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我校矿业工程学院大力推进基础研究,近期接连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上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
《Engineering Geology》是国际地球科学与工程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主要发表地质工程、自然灾害、岩石力学以及应用岩土工程等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最新影响因子6.755;《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是国际工程技术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主要发表混凝土加固、非常规建筑及结构工程等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最新影响因子6.141。
由学院青年教师段敏克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题为《Experimental study on mechanical and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under true triaxial cyclic disturbance》论文发表在《Engineering Geology》上。该论文研究了真三轴循环扰动作用下煤岩力学及损伤特征,揭示了各主应力对煤岩损伤的差异性影响,基于中间主应力循环实验揭示了中间主应力效应。该研究成果为深部真三维采动影响下煤岩体力学行为及损伤机理提供理论基础。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图1 段敏克教师论文摘图(来自于论文)
由学院杨科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吕鑫共同完成的题为《Characteristics of early-damaged cement stone and the creep behavior after damage》论文发表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上。该论文研究了巷道混凝土喷层损伤后的蠕变行为,建立了早期水泥石试件损伤量求解方程,修正了损伤蠕变模型,确定了早期水泥石损伤阈值,分析了损伤量对蠕变破坏强度、瞬时应变及蠕变应变的影响,探讨了损伤水泥石的蠕变失稳模式,填补了早期混凝土损伤蠕变研究的空白,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的支持。

图2 杨科教授论文摘图(来自于论文)
由学院博士研究生周辉作为通信作者完成的题为《Prediction method for ground shock parameters of explosion in concrete》论文发表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上。该论文给出了混凝土中达到封闭爆时的临界比例埋深,揭示了混凝土强度对爆炸地冲击传播衰减规律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比例埋深爆炸和不同爆炸当量下地冲击参数的计算预测方法。该研究成果可为地下防护工程的设计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

图3 周辉博士生论文摘图(来自于论文)
矿业工程学院接连发表三篇高质量研究论文,是矿业工程学院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和团队建设快速成长的一个生动缩影。
矿业工程学院始终坚持科研和创新是发展动力的根本,强调科研建设一定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拓展实施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学院注重人才培养,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踏实做事,认真科研,潜心研究。
(撰稿、核稿:矿业工程学院 吕鑫、段敏克、周辉,殷志强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