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8日,经济与管理学院的8名学子组成“皖风”实践团,前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徽派建筑,传承徽州文化。
宏村初探: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7月5日晚,实践团顺利抵达黄山黟县宏村。团队成员到宏村居委会采访了宏村村长汪红伟。在谈话中了解到,宏村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可惜的是,由于手艺人的匮乏,传统木雕技艺和民俗文化却慢慢淡化出大众视野。如今,文化自信被重新提起,伴随而来的便是一系列有关文化传承与发展政策的颁布,宏村的众多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提及现在的宏村,村长自豪地介绍到:“在政策指引下,宏村人通过‘自学成才,自我摸索’,巧妙地将现在生活发展方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特色商业街,传承当地的美食与民俗文化。宏村人也积极传承木雕文化,在当地小学开设“鲁班班”,非遗传承大师汪德宏在安庆师范大学开设相关课程,非遗传承与发展变得更加容易实现。”
社会实践成员采访当地村长
绝美人惊叹,传承由此兴
7月6日上午,实践团到达宏村。映入眼帘的便是南湖书院,院内的建筑采用白墙黛瓦,高墙小窗,它的墙被称为马头墙,又称封火墙,主要作用是用来防火,其由来是因为在这里房屋都是紧密排在一起的,为防止火灾引起的灾难,所以建此封火墙。
实践团在南湖书院合影
徽派建筑——马头墙
实践团成员向手艺人学习雕刻技术
千年木雕化,流转传至今
7月6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黟县卢村——“木雕第一楼”。深入岁月沉积的乡村,探寻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古老宅院。据介绍,志诚堂是清道光年间四品朝议大夫卢帮燮所建。卢村依山傍水,庭院建筑错落有致,穿过村庄的小溪流水潺潺,有江南水乡的意趣,自然、安静,充满着乡村生活的纯朴气息。
木雕第一楼——志诚堂
跨过门槛,令人叹为观止的匠人之作映入眼帘,木雕精致优美,画面颇有戏剧趣味,技艺超群的匠人将当时民风民俗融入其中,耗时二十载。整栋木雕楼的每个细节都有以各种祥瑞、文房、传统故事、戏剧元素等题材的创作,混合了线雕、透雕、剃雕,隐雕等多种工艺,雕刻层次达到五层之数,画面颇有戏剧趣味,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实践团成员了解了庐村木雕的精美工艺与独特魅力,感受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团队成员将会更加清楚努力的方向,积极思考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将美育工作发扬传承。
徽州建筑——木雕技术
初闻画中村,寻访画中人
7月7日上午,实践团走进木坑竹海,寻找木坑村中的篾匠手工艺人,向其学习竹编技术,探寻竹编的奥秘。若问“山风为何而起”,在黟县,只为“竹海所见”,奥斯卡大片《卧虎藏龙》,就曾经在此取景拍摄“竹林斗剑”。
木坑竹海入口处
实践团前往木坑村
木坑村的傅爷爷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竹编工艺,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竹编的独特魅力。在竹编过程中,篾匠往往要把不到一寸宽的竹片分成10至140根头发丝细的篾条,增加烫金、烫花、贴花、染篾、漂白和防霉、防蛀等工艺。运用编花、透空、夹筋等手工编织手段,使竹编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从选材到制作,竹编工序较为繁琐,导致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这也更加激励大家,要努力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为此次“三下乡”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实践团成员向傅爷爷学习竹编
木坑村傅爷爷教授实践团竹编工序
指导老师向竹编工艺人授牌
为使竹编技术有效地传承发扬,实践团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信息收集,探寻徽州文化传承所遇到的问题。
实践团成员发放调查问卷(摄影:周思思、叶倩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需加强自身责任意识、培养专业素养、提升文化自信,让全国人民了解徽州文化、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中华魅力,以青春力量助力发展。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流行元素各式各样,非遗的传承迫在眉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此次三下乡活动,“皖风”实践团深入黟县,走访居民、探寻足迹、挖掘非遗的魅力,将美育工作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