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千年思想,镌刻红色印记——知行德育工坊党史学习教育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核稿:胡珊珊 撰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慧杰、张浩东 化学工程学院 李星辰 审稿:董坤
资料来源:经济与管理学院      日期:2023-07-14     

为切实贯彻大思政课程理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助力青年学子走基层、识民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知行德育工坊以探访包拯廉洁民本文化为根源,赴安徽肥东地区,镌刻红色印记、重温革命事迹、访谈先进人物,开展了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遇见包公故里,溯源民本思想

7月6日,由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化学工程学院2022级学生组成的的党史学习教育团先后来到包公镇小包社区和包公社区,与社区支部书记潘桂萍、文胜霞分别就包拯的家世渊源及包公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情况进行交流讨论。会上,带队老师着重介绍了此行弘扬包公文化、传承民本思想的目的及意义,展示了团队成员们对肥东地区红色文化调研的成果。

在小包社区、包公社区开展交流探讨

会后,团队将设计的文创纪念品赠予潘桂萍、文胜霞留作纪念。

工坊制作设计的文创纪念胸章、文化包及明信片

当天下午,团队来到了包公故里文化园,重温千年包公“民本”思想的魅力。接着,团队怀着敬畏之心来到了包氏宗祠,遇到了守祠八年的包氏后人。包氏后人热情地介绍了包氏祖训、族谱,在交流中,队员感受纯朴民风、感悟包公文化。

随后,团队成员采访了合肥市政府办选调生贺庆以及包公镇选调生高飞翔、朱馨雨。问及名校毕业却甘愿扎根基层舞台,谱写青春之歌的初心时,他们表示,基层是大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青年学子要察民情、知民意、暖民心,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青春之自我,赴时代之重约。队员深受思想洗礼,对未来就业与择业开启新的思考。

缅怀革命烈士,传承红色基因

7月7日,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团队参观学习红色革命家庭纪念馆、合肥党史馆,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艰难历程。

在李继章烈士后人、红色革命家庭纪念馆负责人、肥东县文旅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中队长李斌带领下,团队来到红色革命家庭纪念馆。通过李斌先生的讲述,队员们了解了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时期,李氏家族为抵御侵略和解放新中国牺牲了三位亲人,但依旧初心不改,为祖国国防事业贡献家族力量的英勇事迹,切身感受李氏家族“一门三烈士,四代九从军”的感人故事。参观结束后,李斌先生寄语知行德育工坊的同学们:“红色革命精神代代传”,表达对传承革命精神的期望与坚守。

下午,团队成员来到合肥党史馆。队员们与荣获2023年最新季度“安徽好人”称号的商宗年进行交流访谈,商宗年一家祖孙三代接力守护烈士墓83年,他告诉队员们: “只有守护好烈士,守住红色历史,才能守住红色基因,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下去”队员们参观了合肥党史馆,领略了中国共产党在合肥地区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

参观合肥党史馆

走进渡江战役,回望渡江精神

7月8日上午,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敢于献身、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团队联合南京梅钢公司炼铁厂党委开展探访活动,两支团队共同走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学习渡江精神。

在讲解员带领下,团队先后参观了战前形势、战役准备、突破江防、战役胜利、英烈业绩等展厅,深刻理解“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勇于牺牲”的渡江精神。

参观结束后,团队发挥专业特长,将馆区进行VR全景还原,展品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全方位多视角呈现展品信息,帮助大众沉浸式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为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所做的VR展示图

实地体验非遗手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7月8日下午,团队抵达包河区文化馆、长临河古镇,实地体验肥东面塑、根雕、牛氏剪纸等非遗技艺。团队成员首先前往包河区文化园,走进非遗文化传承课堂,与非遗传承人武建付一起进行一场面塑课程。随后,团队来到长临河古镇,先后拜访长临河根雕传承人周银章和牛氏剪纸传承人牛家海。非遗传承人指出,传统手工艺品体现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华,呼吁在非遗传承中重视培养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

采访面塑传承人武建付老师

优秀剪纸作品(摄影:邹烨)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学思悟践、知行合一,深度挖掘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同时助力红色文化真正走进青年学子的心扉,激发青年学子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奋斗热情。

撰稿: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慧杰、张浩东 化学工程学院 李星辰

核稿:胡珊珊

编辑:宣传部 夏雅凤、陈颖

审稿:董坤

上一条:“引”贤聚能,古镇新颜——人文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寿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条:地球与环境学院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