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考察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民生活水平,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增强致富能力,化学工程学院“以‘绿’生‘金’,助农增收”国家专项团队于7月21日至24日赴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龙泉镇开展调研活动。
有机育苗,“水稻”渠成
7月21日,调研团前往位于池州市东至县龙泉镇古楼村的伯逸农场,在农场负责人汪伯逸的带领下,成员们实地参观了水稻田,成片绿油油的水稻田长势喜人。汪伯逸说道:“伯逸农场受政府重点关注,获得一千亩面积左右的种植场地、农业技术支持和灾害资金保障。”此外,汪伯逸向成员们介绍有机育苗的播种方法,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育苗速度和效率,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发展。
在伯逸农场调研
烟稻轮作,共踏致富道路
7月22日,调研团到达伯逸农场的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基地,大家背上篓筐,拿起农具,跟随当地农民一起收割烟叶。炎炎烈日下,众人挥洒汗水,一片片烟叶落入筐内,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伯逸农场的烟叶种植面积达两百多亩,是镇合作社重点关注对象。近年来,伯逸农场贯彻产业融合思路来发展农业,“以稻促烟、以粮稳叶”,实行烟稻轮作制,实现烟叶与水稻生产质量和效益双收。汪伯逸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大大激发了农民们的积极性,只要我们勤奋肯干,明年的收益会更好。”
采访安徽省东至县龙泉镇新屋村村民郝年绣
小小油茶果,振兴“幸福果”
调研团于7月23日走进东至县龙泉镇古楼村,来到油茶研学基地。一进门,拥有20多年油坊工作经历的老师傅兰冬生正在辛勤地忙碌着,他向成员们展示了碾、炒、蒸、包、压、榨等数道工序,将油茶果中的茶油挤压出来,如此,一颗颗小小的油茶果便被制作成十里飘香的茶油。东至县古楼村村支书陈希贤介绍道:“这是古法木笼压榨制油工艺,但现在都是采用机械制油,保留这些工具不仅是为了保护传承木榨油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为了发展油茶这一项特色产业。”为进一步提高茶油产量,龙泉镇创立“专家+大户”发展模式,邀请专业人士现场指导油茶种植,加强专家和油茶种植大户的技术交流,大力发展油茶特色产业,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目前,油茶产业提质增效,已推广至镇上的8个村落,种植面积达3025亩,每年带动周边村民土地流转和务工增收120万元,小小“油茶果”不断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走进油茶研学基地(摄影:孙慧洁)
索能源发展新思路,助推发电低碳新转型
7月24日,调研团来到东至县人民政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进行采访,了解当地发电现状和规模。东至县以风力发电为主,拥有5个风力发电项目。目前,东至县正在积极推动新能源发展,利用生物质发电使东至县发电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这不仅推动东至县发电转型升级,还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增长。通过访谈,成员们深深感受到让东至县持续走绿色生态低碳之路的坚定决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团成员们意识到要以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将环保理念融入实践中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永葆绿水青山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