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绿蓝”社会实践团走进安徽小三线建设的代表性城市——霍山,旨在通过重温小三线建设历史,领悟三线精神的深刻内涵,探寻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和作用。
在档案中寻迹三线历史
6月30日下午,实践团走进霍山县档案馆。透过泛黄的卷宗与斑驳的历史档案,队员们了解到霍山是安徽小三线建设的重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县深山峡谷中曾建有9家小三线军工企业,汇集了数万名职工,为国防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后,这些小三线厂陆续外迁合肥、蚌埠等地,厂房和部分设备移交给霍山县。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队员翻阅了淮海机械厂和皖西化工厂的搬迁档案。这些珍贵的档案如同开启时光之门的钥匙,引领大家穿越时空,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工业建设岁月,深切感受先辈们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不朽贡献。
在走访中感悟三线精神
7月2日上午,实践团来到霍山县诸佛庵。诸佛庵镇先后建起皖西机械厂、皖西化工厂、红星机械厂、江北机械厂、皖西医院,成为霍山“小三线”建设之首。在诸佛庵镇党委书记徐源的带领下,队员参观了皖西机械厂的生产车间和职工宿舍。厂房内,遗留下来的锈迹斑斑的机床、布满蛛网的传送带,都在无声诉说着往昔建设者们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展现了“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风貌。职工宿舍在风雨侵蚀下虽已破旧坍塌,但刻在墙上的标语口号依然清晰可见,毛主席的谆谆教诲仿佛就在耳畔,队员们沉浸式地感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在调研中见证三线价值
为进一步了解诸佛庵小三线工业遗址活化利用的现状,7月2日下午,实践团队成员分两拨进行调研。一批队员在三线军工博物馆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三线军工博物馆利用原红星机械厂的车库改建而成,全景式展示原三线军工厂生产、科研等经典场景,目前已经成为当地人气旅游景点,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队员们通过问卷系统收集小三线历史认知度、遗产保护态度以及文旅开发建议。另一批队员则跟随诸佛庵党委书记徐源走访了仙人冲画家村。画家村是乡村振兴与三线工业遗产融合发展的典型范例,也是霍山重点打造的旅游品牌。

社会实践基地授牌现场(摄影:韩玥)
参观结束后,双方在三线军工博物馆进行了社会实践基地授牌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积极探索。学院将秉持“可言、可研、可验”的实践教学理念,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