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淮楚文化在历史深处碰撞交融 | 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淮楚文化传承创新调研考察进行时

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洁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尹玉、陈逍遥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资料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25-07-05     

为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月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旭教授带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和淮南子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成员组成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淮楚文化传承创新调研考察团队,深入淮南寿县孙家鼐纪念馆、寿县孔庙、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等地,挖掘、阐释淮楚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探寻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路径与实践启示。

探访帝师故里,触摸千年历史脉动

孙氏家祠前合影

为深切感悟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先贤崇高精神,考察团队前往位于寿县古城内的孙家鼐纪念馆。在讲解员细致深入的解说引导下,大家依次参观了各个主题展厅。馆内精心陈列的丰富史料、珍贵文物和历史图片,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孙家鼐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寒窗苦读、蟾宫折桂成为寿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到入值上书房、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授业解惑于宫闱;从参与晚清重要改革,到以远见卓识亲手擘画并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奠定现代高等教育基石。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清晰勾勒出这位从寿州大地走出的先贤,体会其“学贯古今、心系家国”的卓越风范与“开民智、育英才”的深远教育情怀。

透过这些泛黄的书卷和实物,孙家鼐老先生勤奋求学、位极人臣却始终清廉自守、心忧天下的品格,以及他力主教育革新、为国家谋出路的担当精神,深深震撼了考察团队成员。

感悟儒学之光,激发文脉传承火花

为感受儒家文化深厚底蕴,探寻中华文明精神根脉,考察团队怀着崇敬之心走进了这座始建于唐代、历经千年沧桑的寿县孔庙。寿县孔庙不仅是古代尊师重教、传播儒学的神圣殿堂,更是寿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见证。考察团队穿过庄严肃穆的棂星门,踏过泮池之上的状元桥,依次步入大成门、东西庑殿、大成殿等核心建筑群。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间,无不彰显着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与对“万世师表”孔子的崇高敬意。

走出这座历经风雨洗礼的古老庙宇,殿宇的巍峨与历史的厚重感久久萦绕心间。寿县孔庙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群,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密码的文化丰碑。它所代表的尊师重教、崇德向善、经世致用的儒家精神,仍在激励着新时代学子们更好地传承文化薪火,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淬炼文化自信,寻觅淮楚文明源泉

作为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的珍贵文物宛如一部立体的楚国史诗。透过繁复精美的铸客大鼎、纹饰神秘的升鼎,大家深刻体悟到楚国青铜铸造技术所代表的先秦生产力发展高峰;从光彩夺目的楚金币组合中,读解出楚国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的鲜活样本;通过精美玉璧、占卜祭祷器具,让考察团队惊叹于楚国思想文化之昌盛。高旭教授指出,楚文化兼收并蓄、革故鼎新的特质,正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包容性的生动体现。这为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重要的历史视角和文明底气。

高旭教授讲解楚金币(摄影:尹玉)

离馆之际,夕阳为博物馆厚重的轮廓镀上金辉。这座矗立在寿春大地上的文化殿堂,不仅封存着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史诗,更以其跨越时空的文明之光,照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探寻真理、传承文脉的新征程。考察团队纷纷表示,将以更坚定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觉,深耕理论研究,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树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根深叶茂。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深刻的淮楚文化“理论溯源”与“文化传承”之旅。考察团队在经过淮楚文化的洗礼后,对淮楚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深感淮楚文化灿烂辉煌的同时,也认识到肩上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表示将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从楚文化等地域文明瑰宝中汲取智慧养分,夯实“两个结合”的学理根基,自觉担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重任。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尹玉、陈逍遥

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洁

编辑:党委宣传部 夏雅凤、陈颖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上一条:筑牢安全防线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暑期留校研究生实验室安全专题培训会 下一条:学校召开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推进会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