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 “数”说时代新声 |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洁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治萍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资料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25-07-08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理论指明了文化发展的前沿方向,解答了文化发展的时代课题。值此夏日,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纸韵‘宣’途,‘数’说新声”理论普及宣讲团奔赴宣城泾县,一路宣讲、多站调研,借助数字化传播打造全媒体矩阵,探索宣纸传承、革新与活化路径,助力其成为地区发展的强引擎。

文化追溯:探访千年纸韵,传承文化薪火

7月5日,团队成员深入中国宣纸文化园,探寻宣纸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历史底蕴、工艺精髓与时代价值。

溯纸源:千年不腐的东方记忆。宣纸以其“纸寿千年”的特质,承载了无数书画名作与典籍文献,被誉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成员在馆内向游客开展文化宣讲,生动讲述宣纸千年匠心与独特技艺,阐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在博物馆内进行宣纸文化宣讲

仰高峰:大国工匠的精神灯塔。周东红对纸张的执着、毛胜利对晒纸的坚守、赵永成平衡传统配方与现代需求的智慧,深深震撼着学子。他们的故事,成为团队理解坚守与创新的鲜活教材。

观潮涌:纸传寰宇的时代新声。从国家外事活动的高端宣纸礼品,到园内络绎不绝的国际访客——宣纸作为文化符号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宣讲团成员认识到,推广宣纸文化,正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

文化兴产:青弋江畔寻千年纸脉红星帘下话青春助力

7月5日下午,团队走进红星产业园,旨在探秘千年宣纸非遗技艺,对话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新生。

匠心百序:古法淬炼的纸艺密码。“一纸成型百工力”!原料车间里,青檀皮被切段、蒸煮;古老的石碓反复捶打纸浆;晒纸工将纸精准刷上焙墙……“三丈三”巨宣制作需44人同步协作,成就了“纸寿千年”的美誉。

“三丈三”巨宣制作过程

破茧新生:多元拓展的产业版图。面对市场变革,红星厂开辟“纸艺+”新赛道。文创区陈列衍生产品,文旅板块打造作坊体验。产业带动力显著,文旅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游客体验宣纸制作

薪火蓝图:绿色纸艺的振兴之路。面对“十四五”规划产业转型需求。红星厂启动青檀林复育计划、建立废水循环系统,实现减排目标。宣纸的故事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其千年技艺已在变革中铺开新章。

组织振臂:榔桥论道聚八方智宣纸焕新承一脉情

期间,为探寻千年古纸的焕新之路,团队赴泾县榔桥镇人民政府,成功举办“非遗宣纸助力振兴路径座谈会”。

宣讲团成员与泾县榔桥镇政府代表见面

聚焦现状:瑰宝技艺亟待破圈传播。政府代表剖析了宣纸制作技艺现状。虽享有盛名,但考究工艺与有限衍生产品,极大制约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需突破局限。

数字赋能:打破宣纸的创新困境。聚焦数字化创新路径的引导挑战。政府代表坦言,宣纸文化缺乏系统历史故事支撑,削弱了传播吸引力;社交媒体运营虽初显成效,但需创新传播形式,以突破受众圈层,实现文化“破壁”。

产业兴乡:龙头引领激活乡村动能。为促进文化资源反哺乡村,榔桥镇形成产业合力,强化政策与资金扶持,推动宣纸产业成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

人才驱动:宣纸载童趣理论润童心

7月6日,理论普及宣讲团走进泾川镇儿童服务站,以宣纸为媒,生动诠释了青年学子如何用理论切口讲好实践故事。

击鼓传花启新声,理论润心励童志。宣讲团围绕非遗保护等讲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促使传承种子与责任意识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巧手翻飞承古韵,童心绘就七彩梦。服务站化身为非遗工坊,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传统技艺。铺开宣纸,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画作跃然纸上,传统载体承载着无限童真创意。

宣讲团成员带领孩子们体验传统技艺

童声笑语见真知,纸短情长启新程。孩子们挥舞亲手制作的宣纸脸谱、卡纸宝剑和五彩画作,绽放的青春与欢笑,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孩子们展示手工成果

本次实践活动为成员们注入深厚的文化底气。宣纸承载的千年智慧与大国工匠的卓越精神,将转化为团队理论宣讲的澎湃动力。他们将努力以青年视角“数”说宣纸新韵,让这承载民族记忆的“东方纸魂”,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华,引领青年一代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传播者。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治萍

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洁

编辑:党委宣传部 夏雅凤、陈颖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上一条:人工智能学院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 下一条: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召开2025年全院教职工大会部署暑期工作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