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非遗活态传承新模式如何激活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7月6日至9日,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渔鼓新声队深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以国家级非遗“洪泽渔鼓”为切口,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考察、亲身体验、政企座谈等形式,调研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的创新路径与挑战。
步履丈量植根民意,非遗传承厚土情深
团队甫一抵达便开展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访谈中,偶遇洪泽作家协会成员,聆听其笔下流淌的洪泽风物与人文故事,与来自宝岛台湾的师生团进行了畅谈。

调研团成员与中国台湾中兴大学师生团进行交流

调研团成员对当地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团队深入考察当地特色民宿——将剪纸、陶艺、草编等非遗技艺融入主题,通过非遗元素装点客房空间、开设非遗工坊体验课等形式,丰富游客沉浸式文化体验,有效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活态”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英魂赤诚映照初心,精神信仰滋养文化
7月7日,团队赴洪泽区西顺河二十六烈士陵园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在纪念馆内,通过历史影像资料深入了解二十六烈士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壮烈事迹。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塔前,成员齐诵陈毅将军《梅岭三章》,并采访了守陵人左兆祥。作为革命军人后代,左老师数十载坚守陵园的故事感人至深:“守护烈士英灵是我一生的使命。”这份坚守让团队成员深刻领悟文化传承者同样需要这种持之以恒的韧劲和为民服务的初心。

调研团成员聆听守陵人左兆祥老师讲述坚守故事

调研团成员集体向烈士敬礼
溯洪泽千年治水文,启文化传承新鼓声
团队走进洪泽湖博物馆,从镇水安澜的康熙铁牛到凝聚171载先民智慧的“水上长城”——洪泽大堤,无不镌刻着历代劳动人民与自然共生的坚韧与智慧。团队实地考察了洪泽湖大堤和三河闸的生态环保价值,并探讨了其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成员们沿堤向游客和居民发放环保宣传页,并将非遗保护中“活态传承”的理念延伸应用于生态保护的实践探索。
在非遗文化展区,传承人盛承梅老师生动讲解了渔鼓舞的历史源流、发展现状,并指导渔鼓舞基础舞步。“渔鼓舞的律动太有感染力了,真想深入学下去!”沉浸其中的队员们研习舞步后难掩兴奋。

非遗传人盛承梅老师讲述渔鼓历史

调研团成员集体学习渔鼓舞
政校合力共商新策,破局非遗传承瓶颈
7月8日,团队专程拜访洪泽区团委举行专题座谈会。团区委负责人介绍了“非遗进校园”合作机制建设,本土网红孵化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团队结合调研实际,提出了活化路径、年轻化表达、传播矩阵构建等建议,获得了团区委高度认同。会上还交流了可借鉴的成功模式,为后续协同创新锚定了坐标。
寻味蒋坝探非遗,电商困局谋新径
在蒋坝古镇,团队实地观摩并参与制作省级非遗项目——蒋坝鱼圆。饭店经理指出:“鱼圆对食材鲜度的极致要求是电商化拓展的最大瓶颈。”这促使团队转换思路——挖掘文化内涵,探索“轻资产”转化:开发承载文化符号的创意衍生产品,打造沉浸式的“非遗工坊”体验项目,通过线下场景集聚客流,反哺品牌生态价值。

调研团成员参与鱼圆制作

调研团成员在蒋坝非遗馆参与剪纸制作

调研团成员学习挑担花篮的民俗技艺
为期四天的调研活动圆满结束,团队成员收获颇丰,为让古老渔鼓焕发新声,成为乡土活力的“流量密码”与“文化芯片”,未来实践团队将推进两大核心任务:一是深挖渔鼓文化基因库,精研其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二是激活渔鼓创新工场,推动其艺术形态与传播模式创新。
根植千年文脉,肩扛振兴使命。安徽理工大学渔鼓新声队正以青春智慧点燃传承之火,以创新实践铺就发展之路,让洪泽湖畔那传承千年的铿锵鼓点,化为赋能乡土、润泽时代的澎湃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