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将思政课堂搬到宣城市绩溪县中国传统村落仁里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实践活动。
徽墨匠心:一堂生动的工匠精神实践课
师生们首站探访中国徽墨文化园。在专业讲解中,大家系统学习了徽墨从选料、捶打墨坯到入模成型、阴干定形的严谨工序。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亲身体验环节:挥锤制墨感受千钧之力,描金上彩体会精雕细琢,制作手型墨领悟匠心独运。这堂“动手课”让同学们零距离触摸到徽墨千年传承的独特魅力,深刻理解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

同学们认真学习徽墨描金上彩技艺
古村寻根:民谣唱响里的思政新声
踏着仁里古村的青石板路,师生们聆听“里仁为美”的村名渊源,体悟儒家“仁”学思想在村落治理中的智慧传承。在非遗传承人胡媛的带领下,一堂别致的“田野音乐思政课”开讲。师生们学唱传统民谣《十绣鞋》,在悠扬旋律中探寻其蕴含的道德教化功能。胡媛老师介绍,仁里村正通过融入时代元素、走进课堂、创新表达(如数字化、云舞台) 等方式,让古老民谣焕发新生,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更成为连接乡情、助力乡村振兴的情感纽带。这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案例。

非遗传承人胡媛(中)带领师生学唱传统民谣《十绣鞋》
家训新用:古训里的治理智慧
在仁里村下祠堂,面对镌刻着《程氏家训三字经》的木匾,思政教师点明“睦邻里,恤贫老;世间事,耕读好”等句正是“仁德”精神的生动体现。针对学生关于“六百年家训如何作用于当代”的疑问,师生们通过实地探寻找到了答案:在“百姓评理说事点”,信息员活用“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等家训成功调解邻里纠纷;村民则通过新编的民谣化家训手册轻松记诵并应用于日常生活;村支书更指出,通过创新增补村规三字经并融入基层治理,“古训新用”切实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学生采访村民(摄影:刘明珠)
实践感悟:行走中汲取成长力量
此次沉浸式、互动性极强的“行走的思政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思政教育“活”了起来。同学们在亲见、亲闻、亲历、亲为中,不仅深刻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更在实践中思考其融入现代生活、赋能乡村发展的现实路径。大家纷纷表示,这堂特别的思政课触动心灵、启发思考,将以此次实践为动力,更加自觉地勤学善思、知行合一,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积极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