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云图筑梦”实践团赴井冈山参与专项活动纪实

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洁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涛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资料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25-09-01     

8月19日至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星火云图筑梦”实践团奔赴中国革命圣地——井冈山,与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的800余名优秀大学生代表共同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红色教育之旅。

寻光:踏遍山河的青春印记

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在大井朱毛旧居,矗立着著名的“读书石”。这块看似普通的石头,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特殊“书房”。坐在读书石上,队员感受到穿越时空的伟力。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队员们来到小井红军烈士墓前。面对长眠于此的无名英烈,队员们纷纷提笔,书写跨越时空的深情寄语。一位同学在信中真挚地写道:“亲爱的不知名的红军战士,感谢您用年轻的生命点燃了黑暗。我们生在盛世,定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星辰大海。您看到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承诺与守望。”这些饱含敬意的文字,是当代青年对革命先辈最真挚的告慰与承诺。

队员在烈士祭奠仪式中默哀

砺行:脚下土地的青春担当

实践的价值在于行动。在“重走挑粮小道”的急行军活动中,队员们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崎岖山路徒步前行,亲身感受90多年前“上山”的艰辛与不易。在著名的黄洋界哨口,讲解老师深情讲述:“当年敌军封锁严密,物资运输极其困难。为了支援山上的红军,当地百姓不顾危险,利用扁担,抄隐蔽的小路,一担一担地秘密运粮上山,解了红军的燃眉之急。听着这段历史,实践团成员们抚摸着肩上的扁担,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重量。 一名队员感慨道:“原来书里讲的扁担故事,开始变得真实而具体。当年红军和百姓肩上挑的是救命的粮食,而我们这代人肩上担负的,则是民族复兴的未来分量。”这份体悟,正是实践活动中最珍贵的收获——将历史的重量转化为现实的担当。

队员在小径上急行军

铸魂:星空下的青春对话

在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面对陈列着革命英烈事迹的展墙,队员们深受触动。特别是看到许多牺牲烈士的年龄比自己还小时,巨大的情感冲击扑面而来。一位同学声音哽咽:“今天在革命博物馆,看到展品里那一排为革命牺牲的‘英烈墙’,最小的比我们还小……这让我们瞬间明白了青春二字原来可以如此壮烈而崇高。”这种震撼直达心底,促使青年学子重新审视青春的价值与使命。在茅坪八角楼,回想到毛泽东同志当年在清油灯下撰写光辉著作的历史场景,一位队员陷入沉思:“原来深邃思想的光芒,可以穿过物质条件限制生生不息 ”。这盏油灯不仅照亮了历史的暗夜,也点燃了当代青年科技报国的理想火花。

队员们认真听取解说员讲解

星火映山河,梦想照征途

青年学子们不仅是在追寻历史的足迹,更是在井冈山精神的滋养下,清晰地锚定了自己的时代坐标与肩负的历史使命。活动结束之际,全体学员在基地中心广场上郑重宣誓:“请井冈山作证!我们必将井冈山的星火、革命者的赤诚,内化为建设美好中国的前行动力,用青春的汗水书写不负山河、不负时代的时代答卷! ”誓言铿锵,响彻云霄。

图为合影留念(摄影:王智杰、周春天

未来,这批接受了精神洗礼的青年骨干,必将把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带回各自的校园和家乡,让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在新时代的神州大地上再次形成燎原之势。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涛

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洁

编辑:党委宣传部 夏雅凤、陈颖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上一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合肥工业大学薛峰教授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聚力启新程、同心创未来 |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举行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