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爆破“老兵”的如磐初心——记安徽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工程系老党员、老教师汪大立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20-10-25     浏览量:

提起安徽理工大学,就不得不提民用爆破专业,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爆破就是王牌专业!”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爆破专业的“老兵”——安徽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工程系老党员、老教师汪大立同志。

汪大立同志

汪大立,男,1935年生,安徽屯溪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5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82年进入淮南矿业学院采矿系煤矿火工品专业(现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爆炸科学与工程系)工作,期间担任化学工程系(现化学工程学院)副主任兼任爆破教研室主任,他带领“火工”教研室荣获原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为专业发展起到了强基固本、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有力提升了“火工”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996年退休。退休后,汪大立老师一直关心专业发展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曾任化学工程学院关工委副主任,为关爱青年、引领成长、立德树人继续发挥老党员、老教师的智慧与能量。

抗疫斗争彰显本色

“我被封闭在合肥,不能和你们一起战斗,我自愿交1000元抗击新冠疫情党费,也是一位老党员的应尽之力。”2020年2月中旬,在抗疫斗争最严峻的时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收到一笔特殊的抗疫党费,捐款人正是汪大立同志。他在微信交流中表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百分之百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举全国之力,一定会在最短时间战胜疫情。中国革命史证明,只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也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质朴的语言体现的是他对党和国家的一颗赤诚之心,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行动!

在复杂的抗疫斗争中,网络上不断出现各类谣言和错误言论,特别是一些网络文章、个人日记无视现实、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汪老以一名老党员的坚定与智慧对此进行了严肃批评,指出这类文章“号称客观记录,实为一己之私”的内容实质,对这类信息在网上传播造成的恶劣影响表示极大愤慨,并教育亲朋好友和党员群众坚决不信谣、不传谣,反对此类错误言论,以实际行动为抗疫做贡献!

汪大立同志的家人和亲朋也积极投身抗疫斗争,作为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人民医院护士的姪孙媳妇王艳主动请缨参加安徽省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奔赴武汉市中心医院抗疫斗争一线,并以亲身体会撰写“抗疫日记”,传递抗疫一线的动人故事和崇高精神,和同事们经过几十个日夜的奋战光荣凯旋,汪大立同志盛赞她是“汪家的巾帼英雄”,并希望汪家小字辈们向她学习!

核心价值言传身教

谈到青年时代“三观”的建立,汪大立同志尤为感谢自己中学时代的恩师方前先生,“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他使我初步建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并立志要做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为新中国的建设做贡献。”当成为‘火工’专业的一名人民教师后,他感到使命崇高、责任重大,立志要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并为专业发展作出贡献。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火工”专业培养出一大批卓越人才,成为行业中坚和社会栋梁。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为学生党员作报告

“工作上可以退休,但思想上不能退休,共产党员只要活一天,就要努力学习、与时俱进,永远要为党工作。”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过程中,汪大立同志主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记笔记,并向党支部赠送20本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学习材料,分享学习心得,表示一定要把践行初心使命作为党员的行动自觉。同时,他还结合专业实际,向大家推荐并赠送“炸药大王”诺贝尔的书籍资料,号召青年师生学习诺贝尔伟大的化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的精神,得到师生一致赞许。

多年以来,汪老特别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尤为重视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先后为青年学生主讲中国梦、抗战历史、“清明时节话家国”报告,开展“两学一做”主题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青年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普遍接受了党史国情教育,更加坚定了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崇高信念。

带领师生党员赴上窑新四军纪念林开展党史国情教育

在他的关心下,化工学院关工委联系青年学生开展“暖阳爱老”公益活动,为社区的空巢老人提供个性化帮扶,涌现了一批孝老爱亲典型,他们的义行善举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汪老认为,这种公益活动,既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美德又有利于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針。

一日入伍终生为兵

回想起当年在“火工”专业奋斗的点点滴滴,从专程赴原煤炭部筹措经费到培养出一大批爆破专业卓越人才,从跟踪国内外先进实验技术设备,到在“火工”专业创始人张金城教授指导下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建设国内第一座10克单质炸药水下爆破水池和自动化测试系统,从自学专业知识、自编教学讲义到编写专业教材、发表高水平专著,从获批原煤炭部重点学科、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到爆炸技术及应用学科获原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从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到强基固本、打响品牌,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进步都深深地印在了汪大立同志的脑海中,都记录了他们那一代“火工人”奋斗与创新的足迹。关心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他的思想与行动自觉!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日入伍,终生为兵!”汪大立同志以一名老“火工”的自觉与担当,迫切希望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弹爆专业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2017年金秋,民爆器材与爆破技术论坛暨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40周年科技交流会在安徽理工大学隆重举行,汪老正是这次纪念活动的最初倡议者。活动结束后,汪大立同志向学院提出了精心构思的《关于弹爆专业学科再建设、再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希望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应尽之力。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上,他又在思考并建议学校、学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鼓励大家跟踪前沿、紧抓机遇推动爆炸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发展!

思想不老初心如磐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党教育了我、培养了我,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完成党交给我的一切任务,我要忠心听党话,永远跟党走!”这是汪老发自肺腑的誓言。多年来,他一直保持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高度关注,并及时撰写心得与周围的党员群众交流,宣传党的理论主张和政策方针。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他不得不从关工委工作中退下来,但是,他的心永远在青年一代的教育培养事业上,而且他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本职所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继续为党的教育事业竭尽所能,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线授课(图片由汪大立、钱元提供)

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王大贤同志表示,“五老”大多出生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云烟中走来,是新中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他们是见证历史的智者、勇者、仁者,今天我们尤其要尊重和学习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精神、作风与智慧!


(撰稿、核稿:化工学院 钱元、王大贤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阮进华)


上一条: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记安徽省2020年卓越教学名师机械工程学院张东速 下一条:捐献善意,传播能量——记2019年度安徽省优秀大学生外国语学院陆烨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