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载道 以“善”树人——记校第四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杨志华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18-10-02     浏览量:

    第一次见到杨志华老师是在一张照片上,杨老师站在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前面,身着牛仔裤白衬衫,笑容温和,不像是老师,更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周身洋溢着阳光和热情。

    杨志华老师,化工学院辅导员,中共党员,曾获学校第四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淮南最美教师、安徽省“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提名奖、安徽省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安徽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六年来,在坚守岗位的同时,四次率省级实践团队调研善文化,悉心指导成立了暖阳爱老学校、淮南地域文化宣讲营和星火科普服务团三个“善团队”,成果丰硕,事迹感人。

我校助人为乐模范杨志华(摄影:杨志华提供)

    “将‘善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生的心中,这是我想达到的最好效果。”在交谈中,杨老师再次用他的耐心和风度让记者如沐春风。君子怀幽趣,谦恭礼乐才,更加立体的杨老师形象在谈话中逐渐清晰起来,吸引着记者去探究更为全面深刻的模范形象。

    借己所长——传播“善文化”

    历史学出身的杨志华老师身上有着一种区别于他人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情怀。学生期间作为学生干部,他就已经组织并参与了许多志愿服务活动。后来步入工作后,他深刻意识到,志愿服务活动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径。“‘第一课堂’之外,我认为志愿服务是一项实现‘帮助他人、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毫无疑问,杨老师眼中的思想教育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善教育”。

    从步入育人岗位开始,杨老师就萌发了将淮南文化创新性地引入校园实践的想法。“淮南是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城市,但淮南在城市建设和文化宣传上融入的自身地域文化不够”,杨老师说道。刚到淮南的第一年,他跑遍了大街小巷、书店报亭竟未发现淮南地图,他认为这是一个地方地域文化遗失没落的表现,在学校他同样发现了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充分的情况。借己所长,杨老师决定在日常的管理与社会实践中融入淮南的地域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四次率省级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调研,和30名实践队员曾利用一年时间走遍淮河流域四市一县,对境内4个村庄和亲族祠堂重点走访,对古村老人和相关负责人进行口述记载,累计了丰富的调查资料。到了2016年,他又成功申报了“安徽两淮煤矿分流职工生存困境及再就业状况调查团”国家重点实践团,带领学生走访了淮南淮北35个矿区,并对98个有分流职工的家庭提供就业指导,为国家能源改革、矿工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自2014年开始,他真正将淮南的地域文化引入了校园,举办了淮南地域文化宣传月活动,用互动体验式的“文化游园”方式成功吸引了许多学生参加,影响很大。这一结果给了杨老师极大的信心与鼓励,“调研中我发现,在淮南的地域文化中,煤矿文化、红色文化、家风文化有很突出的地位,而这些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不谋而合。所以我把淮南地域文化中反映爱国、孝道、善良、向上的文化传统称为‘善文化’。”被问及所传播的“善文化”的具体内涵,杨老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耗费四年时间调研“善文化”,其中辛苦不为外人道也,但杨老师乐在其中。“如果是自己喜欢且愿意做的事,四年只是时间概念,也只是工作的开始,”对杨老师而言,生活于斯,工作于斯,以地域文化为媒介,以善文化为载体,引导学生同样是自己的义务。

    凝聚力量——组建善团队

    2012年刚参加工作时,杨老师也参与了学院组织的关爱老人活动,但活动较为零散,也无固定组织名称,直到得知学生孙方永带领班级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一直帮助家住理工大社区、生活较为困难的侯老师。“我是被学生事迹感染到了,这期间我也多次到侯老师家里和理工大社区了解情况,从居委会那里得知这个社区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老人。”杨老师提到这件事时仍历历在目,印象深刻。

    想要帮助更多的老人,又要保证服务效果,就需要强大的团队做支撑。所以在学院支持下,2013年10月他组织成立了“暖阳爱老团”。暖阳爱老团的志愿者不仅有学生、老师、社区负责人,还有医生、企业爱心人士等。2015年,“暖阳爱老团”更名为“暖阳爱老学校”,并逐渐在淮南西部老年公寓、理工大社区、中兴社区等5个社区建立了暖阳爱老学校社区分校,同时在敬老院建立暖阳爱老学校帮扶中心进行集体帮扶。“我们帮助老人的同时,老人也会为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讲座活动。这是青年学子与老人互帮互助的过程,也是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杨老师说。这一独创的“暖阳计划”获2016年“中国创翼创业大赛最佳创意奖,“暖阳爱老学校”也获2016年安徽省十佳江淮志愿服务项目典型、2016年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十佳项目”。

    组建团队进行帮扶的形式受到了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所以总体十分顺利,杨老师告诉记者,团队帮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课业时间与服务时间的冲突、校园位置与服务地点的距离问题。“这些我们都会尽力协调,努力解决,”他对暖阳的未来很有信心。

    除了暖阳爱老学校,杨老师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以科普为主题的星火科普服务团,这一团队也被评为淮南田家庵区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被记者问到对于成立的志愿团队和帮扶形式是否有更长远的设想时,杨老师坦然自陈:“我有一个思考了很久的计划,将我这几年培养学生的成果和心得做一个文化育人项目,把淮南地域文化和志愿服务相结合做一个系统工程,搭建‘文化讲坛、大学生历史文化协会、社会实践团队、淮南地域文化宣讲营、暖阳爱老学校、星火科普服务团、淮南地域文化宣传月、梧桐树下大学生读书文化节’八大载体,打造校园文化的百花园。”

    师生互勉——传承善精神

    “孙方永的事迹最先感染到我,然后我的行为才感染到更多的学生”,杨老师反复提到这句话,对于自己的学生孙方永,杨老师既欣慰又自豪。孙方永自发组织同学去关怀帮助社区老人的事迹令他产生了成立团队帮助更多人的想法。在他的带领下,更多的同学投入到志愿服务的善举中,这其中包括2014年“面对持刀劫持男童的歹徒,毅然挺身与歹徒搏斗勇救男童”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安徽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韦炀同学;志愿参加国家保护江豚志愿者并拾金不昧的李子龙同学;长期照顾退休后独居、80高龄的老教师侴万禧,被称为教授爷爷的“孙女”、考取厦门大学研究生的王燕同学等。

    “老师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学生能被你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感染并参与其中。我为自己的学生感到骄傲,因为关爱老人这种“善”是最易产生共鸣的,这种‘善’会让学生在其他方面也变得很善,我带过的一千多名学生没有让我特别操心的,我想这种‘善’是起作用的。”杨老师对于自己能在学生面前起到的榜样作用感到很欣慰。他说:“参加志愿服务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这可能跟家风有关系,受家里的长辈影响。”他也希望以后自己的孩子也能受到这种家风影响,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他的学生,制药工程2015-2班的李文杰告诉记者,杨老师平时对待工作十分认真严谨,但是毕竟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所以私底下与大家相处地很融洽。“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我们都自豪地称他是‘别人家的辅导员’”,李文杰笑言。杨老师自己也称平日里喜欢与学生交流,相处方式较为轻松,“这方面我自诩也是个有情怀的‘严老师’,学生也能体会到这一点,”他开玩笑道。据李文杰所言,杨老师的学生大多数都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志愿活动,他所带的班级也都传承着敬老爱幼的精神。如今,他的善团队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志愿实践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集体的力量引导青年学生肩负社会责任,胸怀仁爱孝敬,传播善文化,传承善精神。

    身为示范,为人师表。一直行走在志愿服务路上的杨志华老师不仅仅是位行善者,更是善文化的“布道者”。他自愿做这条路上的引路人,一路向前,始终不渝。

 

(撰稿、核稿:学生记者 陈世玉 化工学院 王大贤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上一条:相伴有时 至孝无声——记校第四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周芳芳 下一条:时光荏苒,携手共度——记校“和谐家庭”荣传新、崔枢贤夫妇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