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记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机械学院王爽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16-12-30     浏览量:

    王爽,2015级机械学院博士研究生,一个努力拼搏的女孩。硕博连读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先后在《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JCR二区)、《ARCHIVES OF TRANSPORT》、《3D Research》、《煤炭学报》和《系统仿真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EI收录6篇,CSCD-C收录2篇,2016年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文交流大赛二等奖1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授权3项,实审9项),实用新型11项;获第7届全国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安徽赛区三等奖1项,并多次在“挑战杯”大赛、节能减排大赛获奖;先后被授予“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双优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曾获硕士研究生院士奖学金一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三次。

    爱学习一寸光阴不可轻

 
机械学院博士王爽(摄影:学生记者提供)

    “我喜欢学习”,至今已是王爽在安理奋斗的第八个年头,对她来说,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本能。在学习上,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

    “做博士论文真的很磨练人,我现在的课题虽然是研究热点,然而作为热点课题,国内外的论文可谓铺天盖地,那么如何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提出自己的创新点,建立一种新的模型,首先就相当考验我的意志”。往往是提出一个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敲与验证,陷入停顿的状态,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儿,王爽感到非常的苦恼。但是她不甘放弃,开始查阅更多的文献,甚至给海外知名学者发邮件,寻求方法。“再次,针对我提出的这种新模型,设计计算与试验验证也需要大量的工作,我的试验装置是自己设计的,大大小小的零件图加起来超过三十张,对这些零件还需要进行三维模拟装配,检测干涉问题。由于出现干涉是难以避免的,只能针对这些问题回到零件图反复修改。”她还不断与师兄弟讨论,他们的建议在这个难题中给予了她很大的启发与帮助,师兄弟的指点迷津、和蔼鼓励,使她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结合她查阅的文献中记录的相关领域专家的经验,对于机理的验证终于有了一点想法,慢慢摸索,不断尝试,茅塞顿开,她的课题又重新打开了局面。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在王爽的办公桌上放了厚厚的一摞书,垒了半米多高。爱看书的她,尽管现在忙着学习,也仍然不忘翻阅各种书籍,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有机会希望能出国交流,学习国外优秀人才的科研方法,与他们在学术上碰撞出火花。”她这样告诉记者。

    感师恩一分辛劳一分才

    “不忘初心,刻苦勤奋。”是王爽的座右铭,而她也确实在不断努力着。

    “一篇论文投稿中受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王爽告诉记者说,她曾有一篇论文投稿投了一年多才有结果,但她始终坚持着。擅长理论创新研究的她曾在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尽管如此,她也曾因为研究方向的选择而纠结:“我的第一篇SCI论文经历比较坎坷,那是我们团队自行设计的新型实验装置,顶着酷暑,多次往返工厂,与现场的工人交流并提出改进意见,前前后后总共花去了大半年时间,才完成了论文初稿,又接着对初稿进行反复推敲和琢磨,修改了超过20次,终于完成了论文最终稿,然而在投稿过程中遭受打击,因为该领域某国内一流期刊不接受此方向的论文。就这样我开始学习投稿英文期刊,但是这里又存在一个大问题,当我打开英文期刊的主页时,密密麻麻的英文小字顿时让我头皮发麻,我的英语六级有526分(425分合格),然而当面对成千上万的专业英语词汇时,我还是心有余悸。我只能告诉自己坚持,不能有畏难情绪,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她告诉记者,“之后论文又经历半年的审稿期,专家的评审意见是修改后录用,我只有针对审稿专家的意见逐条修改,反复推敲,最后论文被顺利录用了。这次论文的成功投稿,增强了我的学术自信心,在那之后,我又投稿了几次英文期刊,在投稿过程中,不断总结失败的原因,积累经验,才能为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基础。”

    谈及这次难忘的经历,王爽特别感谢自己的导师,她认为导师对她的指导与帮助非常大,“刚进入博士阶段时,很多事很多地方都未曾涉及过,几乎弄不明白,导师是一位严谨治学的教授,指点我的博士论文应该往什么方向走有发展,我就按照他的意向去做;他让交的东西,我从不拖延。因为我比较勤快,跟导师的接触就多,得到指点也多,得到老师的‘真传’也就越多。”

    王爽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因为导师和团队为她提供了开展科学研究的充足的条件。只要是研究需要,导师无条件支持;团队的精诚合作让枯燥的研究工作变得快乐。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些高水平论文,但她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国内权威同行认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后悔;放弃一定失败。尽管努力的过程很艰辛,她还是持之以恒,就像她所说的那样“多观察、多吃苦、多思考”。

    巧机缘一语惊醒梦中人

    硕士研究生期间,王爽的导师曾经给她说过这样一段话,至今都让王爽记忆犹新,“每个阶段就该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既然逃避不掉,就应尽心尽力去做好。”硕士期间就完成硕士的任务,读博就完成博士的任务。读研还想赚钱,读博还想工作,反而都干不好,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求学都是有阶段的,过了这个阶段你再想学,就没有机会了。

    作为导师团队中的一员,团队的力量让王爽感受颇深,也是她反复强调的科研能够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她说,一个人在科研道路上的发展,没有强大的团队力量支持和鼓励,是不可能走远的。王爽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就是在进行博士论文的实验时,大量的设备操作和实验数据统计,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是团队中的老师、师兄弟们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才使实验顺利进行。作为实验室的大师姐,在师弟师妹眼里,王爽是一个认真细心且乐于助人的“室长”。实验室里任何人遇到困难,她都会很热心地去帮助他人,尤其当其他同学问她关于实验或者学术论文写作和投稿等相关问题时,她都会细心地告知,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建议。

    王爽说,非常荣幸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二年能够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但是她知道这并不是终点,未来总是让人充满幻想和期待,因为梦想的存在,未来才显得那么诱人。只有保持初心,不“发热”,不“膨胀”,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我们相信,那些在梦想的道路上持之以恒的人,才能绽放出绚丽多姿的人生之花。

撰稿、核稿:学生记者 仲晚秋、研究生院 马艳,机械学院 王开松、研究生院 刘艳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上一条:在言传身教中助力学生成长——记2015级校优秀班主任魏巍老师 下一条:在脚踏实地的步履中筑梦——记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院士奖学金获得者朱艳娜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