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中央和安徽省关于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到定点帮扶地区进行脱贫攻坚的文件要求,安徽理工大学党委本着“硬选人,选硬人”的原则,选出了以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虞尚元为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副队长黄敏,扶贫专干杨显成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于2017年4月28日进驻临泉县滑集镇南杨小庄村,为该村的脱贫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户脱贫,村出列和县摘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壮大集体经济,“农校对接”惠乡民
“今年8个大棚里的草莓、甜瓜和辣椒等一共卖了近100万元,下半年,再种植草莓等果蔬,预计全年每个大棚种植收入在20万左右。种植能手获利,村集体也增加收入,更利于筑巢引凤,吸引村民回乡创业,从而优化村里的产业结构。”近日,在临泉县滑集镇南杨小庄村采访时,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虞尚元告诉记者。
“我们刚来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为0,村民们压根就不知道它为何物,”驻村扶贫专干杨显成告诉记者,“我们做了大量转变村民思想的工作,承诺一定会让他们尝到甜头,这才将流转到的一部分土地,建起了大棚种植基地,让村集体经济发展了起来。”
“村集体经济要有发展,一是要有好的项目,二是要有好的销路,特别是种养业。”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黄敏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我们刚来村子里时,发现很多村民的洋葱、土豆、萝卜都烂在家里,倒在路边,主要原因是没有销路。”
3人工作队,经过调研,结合本村实际,决定把“农副产品进校园”落到实处,探索出一条新“销路”——“农校对接”。后来,这种帮扶模式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的肯定,并安徽省高校推广。“农校对接”就是将农户种养出来的农副产品,卖给安徽理工大学的教职工和食堂,“我们学校里有近3万名在校学生,2000多名在职教职工,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很大。”
大棚种植搞起来了,经济收入有了保障。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还鼓励贫困户大胆地种养,无论是小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的奖补,还是大户大面积的大棚和经济作物的补贴,虞尚元带着工作队和村两委,到田间地头去丈量,到家家户户去落实,并按时上报,“把政府的帮扶政策落实到位,做到了精准帮扶。”
辣椒、南瓜、玉米、甜瓜等蔬菜瓜果,纷纷送到了安徽理工大学食堂和教职工的餐桌上,3年来,学校共从临泉县采购农副产品价值近700万元。
在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3年来,南杨小庄村村集体收入由0元增长到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有了收入,还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贫困户种养的农副产品也实现了变现,“以购代捐,激活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改善村容村貌,“皖北水乡”荡碧波
5.5米宽,近7公里长的柏油路,将杨小庄村连成一个环状,路面清洁,路两边的行道树整齐划一,犹如一串翡翠项链,将村庄点缀得绿意盎然,“我们请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测绘学院的教授,对道路建设进行测量和规划设计,省下了一大笔测算和规划费。”虞尚元说。
让记者眼睛一亮是,村里还有一条近千米的沿河公园观景带,垂柳依依,碧波荡漾,这在缺水的皖北十分罕见。只见河沟里亭亭玉立的荷叶随风摇曳,鱼儿在水中悠闲地游着。
河岸一侧是一条宽2米左右的红砖铺就的小路,沟边有水泥护栏,杨柳依依;沟的另一边是4.5米的水泥路,靠近沟旁,分布着梨园、枣园、桃园、野竹园和紫薇园,还有凉亭、护栏,绿篱,警示牌,文明劝导牌。
“以前这里是一条臭水沟,垃圾成堆,蚊蝇乱飞,脏乱差,”虞尚元说,“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这条沟清理出来,打造一个‘皖北水乡’!”
改变村容村貌,首当其冲是将这条臭水沟美化好,清理淤泥,拉走垃圾,河沟通畅。
但如何让村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文明村民,成了摆在工作队面前的又一大难题,虞尚元想到了一个法子,不去强行要求,而是潜移默化地去感染。结合美丽乡村、森林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虞尚元从学校申请10万元专项资金,利用房前屋后、沟塘路边的空闲土地,试图把南杨小庄村打造成“四季花果飘香”的皖北水乡——各家各户,均可以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植果树,树种由学校来提供,谁种谁受益,结出来的果实,由工作队负责帮卖。这样,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就有了,环境美了。“看着这么美的环境,大家自然就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乡村文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除了打造村道和沿河观景带,村里的巷道也达到了美化,记者看到,如今南杨小庄村的巷道全都是水泥路,且非常整洁通畅,杨显成告诉记者,村里有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在浙江那边买了别墅,由于觉得老家居住条件太差,把父母接走后,很少再回来了,去年得知村里的巷道修得非常好,于是又回来将自己的老屋子翻修了一番,“他说,自己要常回家看看、住住。”
扶贫调解纠纷,重在坦诚交心
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调解村民之间的纠纷,帮助贫困户脱贫是虞尚元和工作队的工作的重点,“村民们都是特别善良的,只要你交出一颗真心,处理纠纷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就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76岁的贫困户尤素娥有一块地头,在河观景带的岸旁,需要她让出来,当虞尚元找到老人时,老人说,虞书记,我就这么一点地,可不能让呀,“您把地让出来,让大家把路走通了,大家都会感激您了,地让出来多少,村集体经济给予补偿,我们绝不会让好人吃亏,”虞尚元的这番解释让老人高兴地同意了。
梁棚东靠近沟边的几户村民房子旁边都是原先清淤的泥土,上面长满了杂草,影响村容村貌和道路的畅通,虞尚元上门做工作,递上一支烟,亲切地叫上一声俺叔俺婶,让你吃亏了,几句话便把问题给解决了。“带着情感去做事,就没有什么难事。”
扶一扶贫困户,给他们带去政策,给予小额贷款等方面的帮扶。大杨庄杨世民是村里的贫困户,在外打工时致残,工作队和村两委给他安排了公益岗,同时鼓励他积极自救,并帮他申请小额信贷,对他进行种养方面的扶植,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杨世民养了14头牛,30多只羊,还有近百只鸡,下一步还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把政策跟他讲清楚,帮他解决好销路问题,让他放心大胆地去养。”
3年扶贫路,难得见亲人
一心扑在扶贫上,难得回校,让工作队的3名同志被母校“生疏”了起来。
“每次回学校,保安都要盘问我一番,一点都不认识,”黄敏说,“新来的同事也不熟悉我,认为我是从农村过来的学生家长。
“每次送菜回学校,都要跟各个卡口解释一番,人不在学校,难免会面生。”虞尚元说。
3年多时间,驻村工作队的3名同志,都一门心思扑在扶贫工作上,很少能顾及到家人,黄敏的父母都已80多岁了,“无法在他们面前尽孝,平日里老两口只能互相照应,生病去医院特别不方便。”
虞尚元86岁的老母亲,去年从床上摔了下来,骨折得很严重,作为长子的他,赶回去匆匆看了一眼,便马上返回村里,“老母亲很支持我的工作,理解我做的事,她赶我回村。”
杨显成的弟弟,患了晚期癌症(发稿前已经去世),他无法陪伴弟弟最后的时光,只能在下班时,打打电话,聊表一位哥哥的关爱之心……
据悉,南杨小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5户,805人,截至记者发稿时,未脱贫户11户,28人,村里的贫困发生率已下降到0.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