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专利兄弟”创新发明的先进事迹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14-03-07     浏览量:

    自2013年12月26日,安徽网以“宿州两兄弟同上安徽理工大学,3年获得23项国家专利”为题对我校“专利兄弟”的事迹报道后,人民网、中国知识产权咨询网、新浪网安徽新闻、中国网魅力安徽、中安在线、安青网、淮南人民政府网、淮南报业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网站进行了转载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日,他们的事迹再度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于2月10日第12版头条以“农家兄弟手持23项专利变“雷神”为题,用2600字的篇幅进行了详细报道,随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工网、中青在线、新浪新闻、搜狐微博、网易教育、安徽日报、福建日报、浙江在线、天津网、山东网、甘肃网、云南网、吉林网等国家、省级媒体也进行转载刊登,转载次数达300条。

    文章说:兄弟二人为安徽宿州人,哥哥祝云辉、弟弟祝二辉分别是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2009级、2010级学生,父母都是农民,常年在外打工,兄弟俩就跟着腿有残疾、走路不便的单身大伯居住。生活的困境并没有压垮兄弟俩,他们很早就知道为家里减轻负担:家里的插座坏了,自行车不转了,都是兄弟俩拆卸、修理……初中时,兄弟俩对化学有浓厚兴趣,总喜欢动手做实验验证书上讲的原理。有一次,兄弟俩看到书上说,锌放入硫酸铜溶液内,使其发生化学反应,硫酸铜由蓝色变为无色。兄弟俩觉得很神奇,于是自己动手做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上了大学后,一开始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专利,做实验的过程中,在谢兴华等弹药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才尝试着申请专利,第一个专利是一种分体组装型雷管,是在2011年11月份获批。当然,实验发明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在研究雷管时,为了查阅资料,每天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加上经济的压力和实验设备的局限,很多技术性问题过于复杂,查阅很多资料也不得其解,也曾想动摇和放弃过,后来向班主任颜事龙教授求助,在其耐心细致的帮助和创新实验方法的指导下才鼓起勇气继续坚持。之后的3年时间里,兄弟俩先后经获得23项国家专利,还有20余项专利正在接受审核。其中不仅有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更有难度最大的发明专利。“在常人看来,雷管有些神秘,甚至恐怖,但是它的作用不可替代。”祝云辉坦言,兄弟俩的奋斗目标就是,让雷管变得“亲切”起来,使用起来更安全、更方便。

    “专利兄弟”的事迹,是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学校多年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大批学子在科技创新、科研发明、创业创意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化学工程学院正号召全院学生学习“专利兄弟”的创新事迹,鼓励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勇于实践,尝试发明创造,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制定措施,不断加强学院学风建设,动员全院教师为学生搭建学术交流、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的平台,争取涌现出更多科技创新方面的优秀典型。

    相关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4-02/10/nw.D110000zgqnb_20140210_1-12.htm

上一条:淮南电视台报道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下一条:【安徽日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访省人大代表颜事龙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