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 2021年12月29日
12月25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拉开帷幕。图为在安徽理工大学考点,考生有序进入考场。 新华社发
背景新闻:
12月25日,是2022年全国研究生考试的第一天。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自2016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连续7年保持高增长趋势。在457万这个数字背后,是每个考生不同的期望。自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发记者调研。
——编者
伴随就业竞争的加剧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报告》显示,近六成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基于这个原因,东北财经大学的小杨先是作了考研这个决定,再考虑自己能考上的学校,最后决定的才是报考哪个专业。“我想去银行工作,但我本科学校不够好。”决定考研后,她先是锁定了一所家乡所在省份的双一流院校,浏览了各专业的考试科目,决定报考汉语国际教育。“其实我不想当老师,我只是感觉这个专业好考一点。”同校的小王就读于经济系,认为本专业竞争太大,打算转型当一名财经记者。但她担心,跨专业考新闻系的研究生难度太大。“还是先保证能读研吧,即使不是喜欢的专业,我也接受。”当新闻系的老师提到,想要当财经记者不一定非要读研时,小王犹豫了一下,说道:“我还是想有一个研究生学历。”
考研大军中,也不乏已经就业的职场人士,想通过考取非全日制研究生提升学历。虽然并无就业压力,但他们的普遍想法是:有总比没有好。青岛市的公务员小梁觉得:“提职级的时候,万一有用呢!”
出于对学历的需求,对这些考生而言,考上研比考什么研更重要。《报告》的另一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今年双非院校的考研报名人数大幅上升,西藏民族大学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23.2%。这一变化说明部分考生变得更加“现实”,主动降低目标,以“上岸”为主要目的。
除了学历因素,《报告》中也提到,近五成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而考研,超过三成考生希望继续从事本专业研究。有的应届生感到,大学期间没有学到足以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知识,因而对能力感到焦虑。阿亮是某戏曲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计划明年加入考研大军。“我本科没学到什么,如果读研时参与导师的项目,我肯定能更接近这个行业的水准。”另一方面,她感到社会上对于艺术生存在偏见,认为艺术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我想通过读研提高文化素养。如果有机会,我还想继续读博,毕业后去博物馆做文物修复工作。”
但是,仍有一部分考生自己也说不清考研的原因。某省一大学,以考研人数多而闻名全国。小戴在这里读了四年商务英语后,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英语文学专业,“我们学校的文化氛围就是考研。我本科专业不喜欢,也没想过就业,似乎只有考研了。”而这无形中提到了考研的另一个动机:超过三成考生不想离开校园,不愿面对就业竞争。
《报告》中提到,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是几十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总量也创下历史新高。如果加上回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将超过1100万,占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以上。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影响,用人需求受到一定的遏制。同时,受“双减”等政策影响,相关行业大批从业者面临转型与再就业,也加入了再深造的行列。
在这样的就业环境下,毕业生承受了比过去更大的压力,考研对他们而言有了一种新的意义:破局的希望。“考研让我看见了一切变好的可能。”小孙在2021届秋招、春招都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后,决定参加2022年考研,“考研表明我在努力改变现状,这让我觉得很踏实。”
小张专科毕业四年后,决定重返校园,他即将第三次走上研究生考试的考场。去年备考期间,他每天在视频网站直播自己的学习情况。出成绩后,他的数学仅有40多分,直播间有不少网友劝他,不一定要“死磕”考研。但他还是决定一边打工,一边备战2022年考研。“这就是我的一个执念,是我人生的希望。”网友提醒他,研究生并不是美丽的“乌托邦”时,小张不肯相信:“读研至少比我现在的状态要好多了吧?”
另外,社交媒体的传播也放大了毕业生的焦虑情绪。由于不安情绪的包围,再加上考研辅导机构的夸大宣传,像小张一样,有一部分考生把考研当做了一根救命稻草。但是,片面地判断社会压力、认定自己除了考研无路可走,以及过分相信考研对于改变人生的作用,使这部分考生在面对备考的压力时相对更容易走向偏激。某大学图书馆顶楼的自习区,在每年暑假开始后允许考研的学生长期占座。开放占座的那一天,有的考生凌晨4点便在图书馆门口排队,甚至有考生因为抢占座位发生肢体冲突。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这样的言论:“我学到凌晨1点才睡觉,4点就起床学,我凭什么考不上!”还有的考生因为不信命,走上了“二战”甚至“n战”的考研路。
(供稿、审稿:范涛、田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