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2024年8月14日
完成驻村交接任务,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文涛准备离开淮南市三和镇新华村。消息传开后,乡亲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锦旗涌入会议室。“心系百姓献真情”“人民的好书记”……张文涛含泪接过一面面锦旗。他是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村子距离原单位不足两公里,但乡亲们还是决定一路送他到学校门口。他们一边走一边聊,看着路边郁郁葱葱的菜园子,张文涛感慨道:“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
“刚到村里时,看到大片的土地上长满了一米多高的蓬蒿荒草。”张文涛回忆道,“土地白白抛荒让人心疼,我要想办法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
抛荒地浪费了社会资源;农民和村集体也没有收益;单位的教职工想种菜却无地可种;孩子们想参与田间劳动实践却没有场所……如果利用开办菜园出租,既能满足多方需求又能甩掉村集体经济的“零帽子”,兴办菜园的想法油然而生。
学校得知后便派出测绘专业的教授带队来村义务测量土地,做出菜地规划。初秋的夜晚,草丛虫鸣,月明星稀,热心村民拉起电灯,甩开膀子,用石磙子一遍遍碾压田间小路。“那繁忙的劳动场景直到今天还常常在我脑际浮现,令人感慨万千。”张文涛说。
“安新菜园”项目开工后,一些企业积极提供小额资金支持。到10月底,占地13.8亩,被划分为137块的一期菜园完成对外租赁。村民通过“安新菜园”把自己多年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变成了增收致富的技能,有的村民每年劳务收入近10万元。
“自家养羊多年,羊粪的处理始终是个负担,如今羊粪被收购到菜园中充当农家肥,负担竟然成了额外收入。”村民程东全笑着说。
安徽理工大学的教师们是“安新菜园”的主要客户群体,村里的农产品早就在大家的心里打上了“绿色”、健康的标签。如何将地域优势最大化,是驻村工作队一直在探索的工作方向。
当张文涛得知单位食堂每天用的面条是由多家厂商提供,质量和口感难以统一时,向学校后勤处提出为食堂供货的想法。“新华村我可是如雷贯耳啊,早听其他老师们说新华村的蔬菜品质好了。”后勤处负责人高兴地说。
于是,除了早先谋划的面条厂外,村里的蔬菜种植户们也都成了学校食堂的供货商。目前,新华村每年向学校食堂供应的面条和蔬菜水果销售额已达到 200 余万元。
此外,他还利用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优势,从本村村民和附近村民种植的大米、菜子、花生等着手,联合附近有资质的加工点(厂),大量收购大米和菜子油,委托工厂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销售到淮南市、合肥市、巢湖市、蚌埠市、宿州市等各高校、企事业单位,从而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村口新开的农家乐里,老板娘正忙着迎接来自城区的客人;不远处的劳动研学基地上,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体验插秧、采摘等农事活动;傍晚时分,村里的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游客们络绎不绝……
当得知村里要发展旅游业后,部分村民担心投资回报率低,发展旅游业占用的土地无法给予补偿等。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张文涛请来了经管领域专家耐心地将预期投资回报向大家说明,还请来了辖区“三农”部门专家为大家解读农村土地政策以及相关征地补偿标准。
获得乡亲们支持后,如今村里的旅游产业已初具雏形,一些文旅企业已入驻新华村,餐饮、休闲、娱乐、劳动研学等项目更是多点开花。目前,新华村文旅项目高峰期每日营业额已达5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更是超过 135 万元,走出了新华村专属的三产融合路子,探索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张文涛以组织建设为抓手,严格执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要求,在派出单位党委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和村干部齐心协力,带领村里广大党员群众,以多种方式发展乡村文化事业;通过调研走访、与党员谈话、村民交流等方式,精心挑选优秀青年,加入到村干部队伍中来,积极培养后备党员;引进青年来村创业,承担起新华村产业发展的重任;结合村地理位置优势和市场需求,着力打造了“安新菜园”项目、种植示范园、面条加工厂、草莓基地、乡村文旅产业等,增加村民近百人临时性就业,大大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张文涛驻村期间的表现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奉献精神,也彰显了安徽理工大学“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弘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精神。
——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董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