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2024年9月2日
9月1日,徐毅豪坐上通往北京的高铁,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开始他硕士研究生第二年的学习生活。作为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4年的本科学习,为他保研清华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深耕矿山煤海,统筹推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开放办学各项工作,该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安徽省属高校A类学科零的突破,学院也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我们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主要奠基人袁亮院士为榜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团队,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及教坛新秀10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陆伟告诉记者。
多年来,学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煤矿安全发展特色,建立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专职教师+学业导师+校外导师”的协同培养方式,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实施进阶式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引导教师持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因材施教育人能力,学院教师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
“导师对我的关心指导,让我养成了严谨、谦虚的学习态度。”2016年,娄亚北从安徽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负责安全管理、第三方安全咨询工作。他向记者坦言,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经历,是他最为宝贵的财富。
娄亚北的研究生导师刘健教授,带领团队探索卓越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让毕业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就业率高达98%,就业去向90%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
5年来,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项目、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各一个,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一等奖6项。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保研率连续3年超50%,学生获“挑战杯”“互联网+”等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大赛奖励128项。
在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公司2521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采煤区域总粉尘降尘率达91.2%,呼尘降尘率达85.5%。破解粉尘危害,创新“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的专业团队,就来自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我们开展了矿山粉尘危害工程防护和高效个体呼吸防护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研究,研制了首套受限空间空气污染物运移大尺度物理模拟平台。”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丙友教授告诉记者,通过科研团队攻关,将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成功打造成为全国首个“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示范矿井,有力支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省属高校中唯一一个A类学科。
传承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该学院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建设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率先攻关我国千米以下煤炭资源安全开采重大难题;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引领世界深地工程岩体致灾动力学理论和科技前沿发展,总经费超1亿元。
当云南渝昆高铁昭通隧道项目在建设中遇到复杂地质挑战时,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马衍坤教授带领科研创新团队赶赴现场,致力于破解“揭煤难、穿越慢、变形大”等技术瓶颈,确保昭通隧道安全高效建设,有力支持了国家八横八纵与交通强国战略顺利实施。
学院还勇闯“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职业安全健康、工业粉尘防治与医学一体化发展”新路,荣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及一等奖26项、孙越崎青年科技奖1项,荣获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学院将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统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安全科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金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