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2025年3月24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能源工作的论述,特别是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3%、新能源汽车年产突破1300万辆、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41.8%等标志性数据,不仅标志着我国能源革命的阶段性胜利,更折射出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能源体系正经历从量变向着质变方向的跨越式发展。”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但即便如此,目前仍然不能忽视煤炭在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在袁亮看来,我国能源革命已进入攻坚期。“我们既要看到单位GDP能耗下降3.2%背后的技术进步,更要清醒认识到每一个百分点的能耗下降,都意味着数以千亿计的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未来的能源体系必将是多元主体协同、多种技术共生、多维价值共创的复杂巨系统。”
就煤炭而言,一方面,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预计到2035年,全国消费总量仍将保持在40亿吨左右;另一方面,煤矿存在丰富的可利用的伴生能源,煤矿在产出一次能源的同时,还衍生出大量可供生产和生活使用的多种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瓦斯、乏风等伴生能源,可实现多种形式能源之间的互补协同,在满足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时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埋深超过1000米的深部煤层已成为我国煤炭储量的主体,尤其在华北、西北等主要产煤区,深部煤炭资源占比超过60%。“近年来,通过智能化开采系统、深井围岩控制技术及高温高压环境装备的突破,深部开采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显著提升,深部煤炭开采作为未来能源开发的重要方向,正展现出巨大的资源潜力。”袁亮说。
袁亮同时指出,煤炭产生的碳排放占到全国总碳排放量的70%左右,因此实现煤炭行业低碳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如果将深部煤炭开发与碳封存技术相结合,可通过煤与瓦斯协同开采、地下气化等创新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低碳转型的平衡发展,为能源安全提供战略储备。”
“2025年我和我的团队将进一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依托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深部煤炭绿色低损开采、深地资源开发利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及装备、应用示范科技攻关。”袁亮介绍,“我带领团队承担的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也进入关键阶段,仪器将在深部能源安全开发、深部地球科学研究、深部水利水电交通、深部国防防护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今年两会期间,袁亮还专门提交了关于支持安徽省筹建深地国家实验室的建议。在他看来,筹建深地国家实验室,打造深地科学研究“国家队”,加强深地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进而形成“科学—技术—产业”协同创新链,并制定深地资源开发中长期规划,“这对推动我国深地探测、资源保障、国家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