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 2025年5月21日
他带领团队深入地下千米矿井,与煤自燃灾害搏斗;他创新提出的“煤自燃逐步自活化反应理论”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开创性的研究;他研发的防火灭火新材料在全国上百个矿井应用,创造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他培养的学生既有奔赴西部支教的青年榜样,也有携笔从戎的军营战士。他就是2024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陆伟教授。

矿井深处的“逆行者”
西北某煤矿突发严重自燃火灾,采煤工作面被迫停产。多家科研单位尝试治理未果后,矿方找到了陆伟团队。面对井下高达40摄氏度的温度和致命浓度的一氧化碳,多数专家望而却步。
“这个矿井没有瓦斯,不会发生爆炸,让我带设备下井看看。”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陆伟戴着正压氧呼吸器,义无反顾地走向井口。同行的李金亮教授回忆:“巷道里热浪逼人,眼镜瞬间蒙上水雾,陆院长却坚持在现场判断火源位置,采集指标气体,在井下工作了近两小时才升井。” 这次“逆行”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很快就将火区扑灭了。
陆伟通过独创的“测氡初探——电磁精探——火区钻探”三位一体技术,可比较精准地锁定隐蔽火源位置,利用研发的化学阻化泡沫材料阻断了煤的自燃反应链。陆伟团队通过这些独创技术在新疆、内蒙古、陕西等地,连续成功扑灭了十多个火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
“做煤矿灾害治理不能有万分之一的侥幸。”陆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创建的煤自燃测气——探温——声磁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使采空区灾害发展过程变得“透明可视”。发明的正压束管监测技术有效克服了负压漏气监测不准的难题。针对信号传输难题开发的无线有线相结合的定向自组网监测系统,实现了煤矿采空区热动力灾害全域监测,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5%以上。
从“卡脖子”到全球领跑
2015年,国内某特大型煤矿因自燃火灾频发面临关停。“注浆灭火就像用湿毛巾盖火山,治标不治本。”陆伟在事故分析会上直言。
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材料革命。通过上千组对比实验,首次提出化学阻化方法,从本质上抑制煤中活性结构;创新实现胶浆材料的有机无机复配,首次开发出了塑性凝胶材料,使防灭火效果成倍提升;将聚氨酯基材料进行骨料化改造,成本降低60%。这项突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相关产品在全国广泛推广。
“科研就要敢闯‘无人区’”。在国家“双碳”战略提出前,陆伟就敏锐布局“火区治灾与固碳减排协同技术”。团队开发的CO2矿化封存技术实现了灾害治理与环境保护一体化。
在基础研究领域,陆伟提出的“煤自燃逐步自活化反应理论”是第一次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的系统性理论。该理论首次阐明煤自燃全过程动力学机制,可以科学合理地解释一切煤自燃现象和特征,被国际国内同行称为“解开煤自燃之谜的金钥匙”。
“三投入”浇灌栋梁之材
在研究生实验室,悬挂着一张特殊的“经费公示表”:陆伟从开始带研究生起,投入个人的纵横向科研经费823万元用于学生培养,包括发放助研费、购买实验耗材、支持现场调研。这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头衔的教授,坚持每周面对面指导研究生。“培养学生要讲‘三投入’——时间、经费和真情。”这是陆伟常说的“育人经”。
博士生陈云龙对此深有体会。本科期间参加陆伟的《矿井热动力灾害防治》课程,被那些“冒着热气”的现场案例吸引,毕业后毅然加入研究生支教团赴西部服务。“在陕北支教时,我常想起陆老师讲的‘知识要扎根祖国大地’”。
陆伟创新“现场——实验室”双导师制,在十余个煤矿建立实践基地。五年来,团队七十余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等荣誉三十余次,毕业生多数成为行业骨干。
打造安全学科“国家队”
2023年6月,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揭晓: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A类学科,实现安徽省属高校最高类别零的突破。作为学科建设具体负责人之一,陆伟带领学院完成了一场漂亮的“登峰战”。
在学科重组和发展过程中,陆伟在学科带头人袁亮院士的指导下,提出了“本科教学要实、研究生教育要严、科学研究要创新、学院建设强作风”的总体思路。他在学院任院长期间,将30人左右的学院发展到100人,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学科引进和培育了国家级人才9人,其本人也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囊括了安徽省的重要荣誉和奖励。青年教师李金虎放弃211高校教职追随而来,在陆伟指导下接连斩获安徽省优青、国家博新计划等人才项目,短短3年就获2项国家基金。“陆院长就像‘科研GPS’,总能帮你找准突破方向。”李金虎说。
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具体负责人之一,陆伟特别重视师德传承。他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量身定制发展路径。如今,学院国家级项目立项数五年增长400%,青年教师青年基金获得率近100%。
“科技创新就像煤矿巷道,前方永远有未知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心怀光明,就一定能在地下千米深处和璀璨的矿山,为祖国采撷更多希望之火。”陆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