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淮南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12月18日,安徽省淮南市举办首届转型发展大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安徽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振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与淮南的机遇》主旨演讲中表达了对淮南转型发展的深层次考量,着重提到人才在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转型之要、动力之源,淮南通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创新转化基地(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宋磊博士正在观测场内忙碌,进入国家“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极端精密智能制造研发与测试平台”,他参与申报并负责建设的攻关项目“环境智能监测装备研发测试平台”正顺利推进。
2018年,宋磊从中科院毕业来到淮南,研究院建设遇到的困境曾让他一度彷徨。“淮南市为研究院解决了园区二期工程用地等各种问题,还为我申报了省特支计划、平台引才奖补等各类人才项目。”宋磊说。
近年来,淮南市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的意见》《淮南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试行)》《淮南市“3361行业名家”选拔培养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各级党委为1220名高层次人才、478名淮南籍在外优秀人才提供贴心服务。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格外忙碌,他一边谋划大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边带领科研团队围绕煤矿安全生产、职业安全健康与政府、企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作为在淮南本土成长的人才,袁亮告诉记者:“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倾尽心血,我责无旁贷。”
“希望多组织技能型人才外出交流学习,开阔视野。”“希望为一线技能型人才开设专项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层次。”作为淮南煤矿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淮河能源张集煤矿的李忠敬不仅是全国技术能手,也为矿井培养了3名高级技师和12名技师。自入选淮南市专家智库以来,他累计6次向淮南市建言献策11条,说出了基层专家队伍的心声。
“针对民营企业申报人才项目存在政策理解度不高、申报数量少、质量差的问题,我们提供靶向服务。”淮南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组织部门与企业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做到政策下发及时送达,项目申报点对点精心辅导。
今年8月,淮南市集中对100余家重点民营企业开展“百家企业行、送政策大礼包”活动,成立专项服务小组10支,为企业量身定制政策服务清单,点对点解读宣讲人才项目内容。目前,淮南正在申报的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特支计划”“市50科技之星”等人才项目申报率较往年提升了3倍以上。
为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淮南市不断加强与大院、大所、大学、大企的合作交流,围绕全市主导产业,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在山河药辅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验室里,张际峰博士正在进行配比试验。作为淮南第一家非煤产业上市企业,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将每年销售收入的3%用于科研经费,鼓励创新团队研发,张际峰在这里找到了施展拳脚的舞台。
通过14家院士工作站、17家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目前,淮南市柔性引进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17名,先后有158人享受省政府以上特殊津贴;培养本地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89人、省“特支计划”20人、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家。此外,淮南市政府还与淮河能源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以人才为杠杆,推动了123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在淮南落地生根。
目前,淮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连续4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居安徽全省前4位。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