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安徽理工大学建校78周年

核稿:邵飞 撰稿:党政办公室 钱元 审稿:彭玉地
资料来源:党政办公室      日期:2023-10-05     浏览量:

橙黄橘绿好“丰”景,七秩晋八启新程。在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时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成为唯一拥有A类学科省属高校,开启“双一流”创建新征程的重要节点,我们迎来了安徽理工大学78周岁诞辰。

78年前,面对工程技术人才极端匮乏的旧中国,我们的先辈们心怀教育救国之志,开创了安徽工科高等教育先河,成为最早培育煤炭本科人才的两所高校之一。78年来,我们扎根江淮大地办大学,面向国家急需育人才,虽几经迁址、数易其名,并与合肥工业大学花开两地、各自繁华,但育人理念、办学文化薪火传承,工业报国初心不改、能源兴国本色不变,信仰如山、信念如磐。

78载栉风沐雨,我们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愈发鲜明。老校长毕仲翰同志一生从事爱国教育事业,为学校奠定了深厚的红色底蕴。建校之初,一批先进青年就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运动。1955年,全校师生给毛主席写信,表明“有充分信心完成为国家培养煤炭工业建设人才的光荣任务,更好地为我们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1971年,我们按照党的指示,矿业大学办在矿区,与煤有关的学科专业及部分基础课教师等整建制迁至淮南,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创业,为国家能源工业、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可靠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树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奋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特色一流高水平大学”创建,为党和国家基业长青培养一流后备军、卓越接班人。

78载栉风沐雨,我们的家国情怀历久弥坚愈发深厚。建国之初,学校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设立采煤科,于1954年招收本科生,为国家“一五”计划而奋斗。随后,我们“向科学进军”,在全国科学大会斩获大奖;我们书写“春天的故事”,获批博士点、在校生规模超万人、更名大学;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向科技前沿进军,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在煤与瓦斯共采、职业安全健康等方向取得原创性突破,累计获得15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在各个历史时期,学校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牢记历史使命,与国家急需同频共振,为能源安全和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78载栉风沐雨,我们的自强精神生生不息愈发坚定。建校之初,我们的先辈曾在十几年时间里,将几间茅草房、师资物资条件极为匮乏的专科学校建成了全国重点大学,孙宗溶、柴登榜等一批大师巨匠为学校注入了自力更生、敢为人先、尊重规律、苦干实干的办学基因。一代代安理人接力奋斗,凝聚成为“深耕煤海、艰苦创业、求实创新、为国奉献”的治学精神,78年来培养了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造就了30余万英才。他们投身大型能源基地、超级工程建设,“人造太阳(EAST)”、载人航天、芯片制造、川藏铁路等国家工程背后都活跃着安理人的自信自强、创新创造的身影。“历经沧桑而弦歌不辍,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是安徽理工大学创业精神的最真实写照。

78载筚路蓝缕风雨兼程,镌刻下奋斗者的足迹,昭示着攀登者的方向。新时代以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实施“12345”战略,推进“双一流”创建;统筹淮南、合肥两地联动发展,集聚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格局;切实践行“三有三进三到”办学育人理念,构建富于安理特色、崭新气象的大学文化;推深做实“四个融入”发展战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工医交叉;着力提升教学、科研、学科、人才、治理方面建设水平。以此推动系统性重构,促进格局性变化,引领跨越式发展,让奋斗照亮前路,让梦想照进现实,把曾经的“不可能”变成现在的“一定能”!

一年来,我们聚力推动学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学校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整体提档进位,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现省属高校A类学科零的突破;ESI全球前1%学科总数升至4个。学校推进“安全+”学科专业群建设,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改革要求,持续提升安全、爆破、地矿、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医学等特色学科建设水平,新增新能源、储能2个专业服务“碳中和”战略。目前,学校对接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超50%,一流专业、特色专业超60%。

一年来,我们聚力推进招生就业、创新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今年学校本科招生人数8500人,全部一本招生,有4个省份超一本线100分,8个省份超50分;在安徽省理工类投档线超一本省控线48分,创历年录取线增幅之最,位居省属工科高校第一,省属一本高校前三甲。在安徽省第十届“挑战杯”中获得9项一等奖,斩获竞赛最高奖“挑战杯”;在安徽省“双百双创”大赛中以总分第一捧得“优胜杯”,获奖作品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分获一等奖;男、女手球队在全国锦标赛上斩金夺银,男子篮球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获总决赛第七名,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安徽公办高校第一,截至目前2023届就业率已达95%,其中令人振奋的是,本科生考研升学率达31%,超过1100人升入“双一流”高校;令人欣慰的是,就业同学中超30%到中铁、中建、中交、国家电网等大型国企工作,超75%到基层、到中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传承了老一辈“矿院人”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汗水与安理力量。

一年来,我们聚力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学校成功重组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全国首批之一,成为除中科大外唯一同时拥有全重、国重、国家工程中心的安徽高校,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达49个。在创新成果方面量质齐升,获批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总经费超1亿元;获批职业安全健康领域首个“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批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创历史峰值;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煤矿单个横向项目经费突破5000万元;科研项目在研经费超过6亿元;在2022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中位列高校第3(合工大、科大、安理大)。

一年来,我们聚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专兼职院士增至43人,自主培养的国家级人才已达4人,全职在校工作国家级人才总数已达10人。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总数达2个,作为省属高校殊为不易。入选中国科协人才托举工程4人,省“115”产业团队及领军人才团队13个,一附院柔性引进5个高层次人才团队,签约博士及高层次人才158人。我们坚定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以才引才、以才育才,学校已成为中青年人才的成长沃土、集聚高地。

一年来,我们聚力开放办学和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学校合肥科教产融合园、城市安全科教融合学院、安徽省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等三个高能级科教产平台顺利揭牌,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疾控中心、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共建本科生“创新班”,联合培养城市安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职业安全健康急需人才。学校正式加入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大学科技园加入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同时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淮南市委市政府将山南综合医院整体交付学校运营管理,为我校医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与中国石化、山东能源、蔚来汽车、国轩高科、中钢马鞍山矿院、马鞍山市、铜陵市、金寨县等政企单位签订战略协议,与淮北矿业、淮河能源、皖北煤电、中煤新集等省内四大矿业集团开展新一轮战略合作,着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度对接服务安徽“三地一区”和十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一年来,我们汇聚校友力量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隆重举行校友论坛和校友会换届大会,共叙安理情,潮涌向未来。从长三角到大湾区,从云贵高原到西湖杭州,从开放广州到鹭岛厦门,从红色遵义到革命古田,通报校情、交流走访,母校支持校友的心跨越山海坚如磐石。从捐资助学到捐赠物资,从联合研发到共建平台,从专场招聘到秩年返校,涓流共汇,涌成江海,校友感恩母校的心穿越时空寸草春晖。《淮南子》有云,“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浮云游子,心“安”这“理”!

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厚爱三分,来自于全校四万余师生医务员工的自强不息、实干担当。一年来,学校先后邀请46位院士为“双一流”创建再出发把脉问诊,更加坚定了“三步并作两步走、特色发展创一流”的发展信心。今年3月30日,省委书记韩俊同志专程来校调研,勉励学校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好产学研协同与产教深度融合文章,为煤炭行业安全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努力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8月8日,韩俊书记又与出席“协同创新组织”六周年学术论坛的院士举行工作会谈,希望我们引育更多高层次人才,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期间,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对学校近年来推进行业特色地方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予以高度评价。副省长任清华专程来校调研,对学校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及布局建设新兴学科专业等给予专门指导,并全程参加学校“协同创新组织”六周年学术论坛。这是对学校发展的高度肯定和如山期望,我们倍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回首78载风雨历程,学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战风斗雨、闯关夺隘,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梦想成真,融入了30余万“安理人”的集体记忆,书写在安徽理工大学的光荣史册;放眼今朝,我们正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团结奋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新征程上,我们将聚焦高素质人才培养第一任务,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瞄准安全、新能源、公共卫生、碳中和等国家急需领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优化调整,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创新班”模式改革,推进新兴学院、新兴专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理工医协同,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新征程上,我们将聚焦创新及成果转化第一动力,以学科专业优化布局为牵引,加强科研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强化“安全+”学科群建设,做好“传统能源+新能源”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深地科学、职业健康、精准医学等研究方向,承接重点科研项目,形成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紧密对接产业创新发展,聚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征程上,我们将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和师资建设第一资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导全校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健全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和培育机制,推动和激励引导青年人才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探索构建有利于潜心教学、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初心就是力量,使命就是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78年来,我们走过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跨越千难万险,曾经“长安三万里”,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新征程上,我们必将继续传承“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大力弘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校园精神,永怀追梦赤子心,勇立潮头再出发,向着早日实现“双一流”创建目标自信进军,为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安理力量”!

潮平岸阔帆正劲,乘势而上谱新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越来越强大!祝福学校发展蹄疾步稳,越来越辉煌!祝愿全校师生员工、医护人员和海内外校友阖家安康,越来越幸福!

撰稿:党政办公室 钱元

核稿:邵飞

编辑:宣传部 夏雅凤

审稿:彭玉地

上一条:省委书记韩俊与来皖出席学校能源双碳科技与工程技术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成立六周年学术研讨会的院士举行工作会谈 下一条: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