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 | 锚定“双一流”创建 聚焦有组织科研 跑出科学研究提档升级加速度

核稿:科研部 刘辉 撰稿:科研部 胡彪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资料来源:科研部      日期:2025-04-19     浏览量:

五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科研部全面贯彻校第七次党代会报告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内涵建设,锚定“双一流”创建目标,着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在重大项目承担、重大成果产出、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塑造了学校科研事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有效支撑了学校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效能不断提升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注重高质量内涵建设,深化落实科研管理“放管服”,全面贯彻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做实事、做好事”的科研服务理念。先后制(修)订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各类文件34件,实现了横向项目经费包干制,破解了横向科研业务接待费报销难问题,实现了科研绩效的随时提取,推动修订了科研采购办法、扩大了教师自主权。完成了新版科研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了绝大部分科研业务的线上办理,切实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教师少跑腿”,彻底改变了多年来科研管理信息化薄弱的困境。一系列措施激发了教师的科研活力和内生动力,学校到账科研经费大幅提升,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的原创成果,实现了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培育了一批国家级人才,荣获科技奖励的数量与质量逐年提升,有力支撑了学校科技创新与“双一流”创建。

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提质增量,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的高地

积极打造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科技力量,先后获批建设“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省内唯一拥有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省属高校,在全国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目前共拥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了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重要支撑的科研创新矩阵。高能级平台集群效应日益显现,成为学校培养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生大成果的重要载体。

国家级项目立项数量不断取得突破,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数持续增长,从2020年的27项提高到2024年的65项,增长141%,总数达219项,总经费突破8677万元。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组织工作成效显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同比增长66.7%。获批“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直接经费8523.1万元),实现煤炭行业、省属高校此类项目零的突破。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连续实现三个历史性突破,首次获批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部特殊空间探测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项(省委书记梁言顺同志给予了“可喜可贺,期望出大成果”的批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2项,总经费4143万元。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功获批彰显了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

持续深入强化校企校地合作,服务行业绿色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持续加大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科技对接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累计与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0余份,持续开展“科研走出去”活动,先后组建“芜湖研究院”“晋城研究院”“合肥高等研究院”等异地科研机构。累计签订横向合同经费达9.93亿元(单个项目合同经费在百万元以上的项目数达149个),累计到账经费超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承担陕煤化集团单个横向项目经费5012万元(系我校历史单个项目合同额最大的项目),打造了全国首个“井下空气质量革命”示范矿井;中标国家能源集团2024年度十大科技项目之一的“鄂尔多斯盆地深大冻结井筒井壁监测与结构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经费达3460万元);我校承担的“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填补国内采煤沉陷区绿色治理空白,相继入选2024年生产矿山生态修复首批15个典型案例、2024煤炭科技十大新闻。

加快推进学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效能逐年提升

学校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机构”(安徽省唯一)和“安徽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单位”;连续多年在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中居省属高校第1名。多措并举推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成立了安徽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并获批成为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累计转化成果223项,转化金额超两千万元(单个成果转化最高额为200.05万元),成果转化数量和金额大幅提升。学校科研人员利用科技成果在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37家,赋权3项科技成果进行作价入股,实现了赋权成果作价入股零的突破。连续三年入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位列安徽省属高校第1位。获批安徽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升计划项目1项。37名教师入选安徽省首批“科技副总”,先后完成33位技术经理人认定工作,不断加强成果转移转化队伍建设,助力成果转化。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水平科研成果竞相涌现

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省政府与行业协会科研成果奖励240余项,其中学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23项。荣获安徽省和其他省(区)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76项(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23项),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90项(其中:特等奖2项、创新团队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40项)。袁亮院士牵头完成的“陕北矿区煤矿空气净化与职业健康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装备与示范”为我校首次获得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获授权国内外各类专利3763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758件,国际发明专利授权420件;获得软件著作权1991件;获批各类标准30余项,其中行业标准21项,地方标准2项;获得安徽省专利奖4项。研发的浓度3%~9%煤矿瓦斯安全稳定燃烧技术,填补了该技术领域的国际空白;袁亮院士牵头编制的《中国甲烷管控技术发展路线图》正式发布,为国内甲烷管控提供了技术路径;首批专门针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的四项系列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填补该领域空白;近30项相关科技成果被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

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成立行业首个“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承担中国工程科技论坛4次,组织召开国际会议7次。5年来,时任省委书记韩俊,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省领导张韵声、任清华等领导多次出席协同创新组织周年学术研讨会并致辞,与参会院士座谈;先后有200余人次中外院士、1000余名专家、近3万科研工作者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参加协同创新组织周年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能源行业在“双碳”背景下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示范、新方向,共商能源高质量发展大计。

学校不断深化国内外学术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五年来,学校先后主办海峡两岸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论坛第二十届年会、中-澳能源清洁转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双碳”国际管理论坛、“煤层气勘测与开采”国际研讨会、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第二届矿业与冶金国际会议、全国流行病学学术会等学术会议近百场,各类学术讲座800余场,其中国内外院士近200人次出席会议,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站在新起点上,学校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和建设“七个强省”贡献安理力量。

撰稿:科研部 胡彪

核稿:科研部 刘辉

编辑:党委宣传部 夏雅凤、陈颖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上一条:这五年 | 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奋力书写新时代人事人才工作新篇章 下一条:用青春誓言对话八秩荣光——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精彩落幕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