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报道全国先进工作者陆伟教授先进事迹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25-05-08     浏览量:

5月8日,《安徽工人日报》以《胸怀报国之志勇攀科研高峰》为题,对全国先进工作者陆伟教授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

全文如下: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日前,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陆伟在大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连续9年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作为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陆伟教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恪守教书育人的使命,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长期扎根于矿山煤海,积极投身于科研实践工作,将研究成果带入百里矿山,将项目推进至千米深井,在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上勇于揭榜,奋力攻关,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杰出人才(教工委)、安徽省“特支计划”、全国“最美煤炭科技工作者”、重庆市杰青基金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因材施教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陆伟教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将培养既有政治素养又具专业能力、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本科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不断思考与反思来实现自身的提升。同时,坚守教育原则,教导他们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经过精心培养,涌现出陈云龙等一批先进典型;学生们在各类比赛中表现斐然,先后获得“挑战杯”等省部级以上奖项 22 项,其中林龙等同学完成的《空气革命-产尘面高频微振全湿式低能耗除尘系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提出并践行“三投入”理念,对学生多投入时间、多投入经费、多投入真感情,就一定能够把学生培养好。坚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带领研究生团队瞄准矿区“双碳”进行攻关,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做出重要贡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坚持“把论文写在矿区大地上”,将研究室和实验室延伸至矿山现场。狠抓学术道德,严把博士培养过程质量关。近五年,投入科研经费800多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培养研究生70多人,指导发表高水平论文8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培养的李金亮博士获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曹钦硕士获孙越崎优秀学生奖并通过省选调生选拔,另外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称号的学生达30余人次。

基于以上教学成效,陆伟教授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批安徽省“矿井热动力灾害防治课程教学团队”“矿井通风防灭火教学团队”等煤炭行业优秀教学团队,负责的“矿山热动力灾害防治研究生导师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是安徽省“矿山热动力灾害防治理论与工程实践”一流教材建设项目负责人、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还荣获了安徽省“高水平导师”等称号。

勇攀高峰学科建设成效卓著

陆伟教授深知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在学科带头人袁亮院士的指导下,始终将其作为学院发展的核心战略,带领学科和全院师生,聚焦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学科学院改革,引育高层次人才,打造特色优势学科,并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为全院师生服务中去,安全科学与工程高峰学科和学院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学院学科水平不断提升,特色明显: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高峰学科实现了安徽省属高校最高类别零的突破(A-类);成功重组获批“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行业首个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获批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部特殊空间探测与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首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煤矿深部开采灾害超前协同防控关键技术与装备”。自 2021 年以来,获批各类重大项目 20 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5 项;获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 23项。

“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安全工程专业教研室(长三角区域)”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煤炭安全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入选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获批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教学成果特等奖及一等奖9项。

学科和学院在拥有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基础上,2021年来引育国家级人才9人,包括陆伟教授获得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万人领军)称号。作为院长,带领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4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攻坚克难 践行科研报国使命

多年来,陆伟教授深入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始终坚持科研第一线,始终从国家和行业需求出发,找到解决关键问题的科学方法,始终将创新研究作为学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带领团队深耕专业领域,克服了多个技术难题。

在煤自燃基础研究方面,陆伟教授提出了“煤自燃逐步自活化反应理论”,阐释了煤自燃全过程机理和指标气体产生机制,提出了新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这一理论将宏观特性与微观结构变化相结合,开创了新的研究体系,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是近年来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带领团队构建了煤自燃测气-探温-声磁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成功突破了煤矿火区精准监测和智能预警的瓶颈,实现了对采空区灾害发展过程的透明化。发明了正压束管监测系统,研究成果写进了《煤矿安全规程》;开发出采空区多元信息融合的无线定向自组网与“传控”相结合的监测系统与预警软硬件平台,解决了信号传输距离短的难题,实现煤矿采空区热动力灾害全域监测与精准预警。

在材料研发上,开发了面向火区特征的泡沫-胶浆-固化成体系防灭火新材料,为煤矿火区防治提供了高效技术手段与成套工艺。首次提出化学阻化方法,从本质上阻断和抑制煤的自燃,推动了煤自燃防治方法的根本性转变与进步;实现了胶浆材料的有机无机复配,充分发挥了不同材料的优点,达到更优良的防治效果;将聚氨酯基材料降低反应热及高效阻燃,并进行骨料化改造,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安全性并降低应用成本。

在火源定位、治灾与固碳一体化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构建了复杂危险火区治理技术路线并进行了大量工程实践。通过对隐蔽火源探测与反演,形成的立体火源定位技术,提高了定位精度;提出的复杂危险煤矿区火区技术方法和路线,减少治理成本、缩短治理时间、提高治理成功率,并已在十余个大型危险火区治理过程中取得了完全成功,获得了行业高度评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陆伟教授极为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验证研发材料的效果,在火区注射材料后,亲自深入房柱式采空区进行效果评估。正是这种钉钉子精神,陆伟教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 3 项(排名第一、七、九),其他科技奖 11 项。发表论文 127 篇;授权发明专利84件;参与制修订《煤炭矿井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 5 项;是《煤矿安全规程》“防灭火”板块修订执笔人和责任人。任全国通风与安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煤炭学报》青年编委等15个学术职务。

国之所需,吾志所向;胸怀报国之志,勇攀科研之巅。从实验室到三尺讲台,从科研攻关到科技创新,陆伟教授始终坚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带领学生和团队教师高质量高标准服务安全生产,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先生”的真正内涵。这份始终如一的躬身力行,或许正是对“教育家精神”最生动的注脚。如今,这火炬正传递到年轻一代手中,引领学生树立科研报国的远大志向,照亮建设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李劲松 薛典春)

(来源:《安徽工人日报》)

上一条:学校隆重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下一条:这五年│党建引领聚合力 砥砺奋进谱新篇 经济与管理学院五载深耕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