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志强市长,亲爱的叶建设校友、陈庆校友,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秋风送爽,颗粒归仓。在学校创建“双一流”的关键时期,在喜迎建校8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迎来了2025级11476位新“安理人”。在此,我代表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向大家加入安理大家庭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培养你们的父母、师长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今天,志强市长带着300万淮南人民的热情来到了现场,欢迎大家成为新“淮南人”,市委、市政府还要为学校80年校庆送上“大礼包”,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表示衷心的感谢!
高考前夕,我向大家发出诚挚邀请,携手安理聚力追梦,奋力书写一流“答卷”!今天,大家不负梦想,如约而至。本科新生中,来自安徽省内的有5311人,来自省外的有3381人。在安徽省物理+化学组和物理+不限组,最低投档线位次分别为48862位和53805位,相比2024年分别提升了5518位和3941位,居省属高校第2位。其中,600分以上考生由2024年的6人增至41人,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再创佳绩!其他28个招生省份中,10个省份最低投档线超过一本线100分,比2024年新增4个;13个省份超50分~100分。同学们不约而同“组团”报考安理,革命老区金寨中学、野寨中学的100多名同学,临泉一中的96名同学一同考入安理。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的张宸、人工智能学院的张曦双胞胎兄弟,携手报考安理,你们如晨曦破晓,并肩逐梦。来自大别山区、坚强成长的“旺仔女孩”尹华香同学,希望你在安理自信自强、励志成才,书写好自己的青春“传奇”。会计学专业的陈明月同学,高一就立志考取安理,三年奋斗梦想成真,愿你追寻心中明月,不负青春向往。更让我感动的是,有的同学一家几口都是“安理人”,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林子扬同学、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的王天阔同学,都与父母成为了校友,王天阔同学还与父亲同专业,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弹爆人”;动画专业的张越同学,与父亲、叔叔等4位亲朋都成为了校友;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陈妍彤同学,追随两位哥哥的脚步,选择了安全学院,“一门三兄妹,同心搞安全”;还有跨越30年时空,与父亲成为测绘专业校友的刘宇康同学,这些都是血缘与学缘的温暖交融、接力传承。刚才发言的陈庆校友,她的父亲也是我们的老校友,1956年入学是合肥矿业学院,1960年毕业是合肥工业大学,这是两校同根同源的最好见证!叶建设校友,本硕均就读于学校安全专业,是我们卓越人才培养的杰出代表!还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许张荃同学,作为浙江考生,在报考志愿表1~18个专业栏,全部填写了“安徽理工大学”,这是非安理不上、非安理不爱、非安理莫属的坚定选择,用行动诠释了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得之所愿,感谢你对安理的无比相信、无限热爱!作为校长、师长、学长,我倍感骄傲、无比自豪,更感到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大家的选择,是对安理最大的信任、最好的肯定、最强的支持,我们一定践行好“三有三进三到”办学育人理念,用心、用情、用力承载好每一份托付、每一个梦想,让我们携手追梦、相互成就、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年份。9月3日,纪念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阅兵式上,战旗方队红旗猎猎、血脉赓续,徒步方队步履铿锵、气势如虹,装备方队铁流浩荡、威震寰宇,空中梯队战鹰呼啸、振翅长空,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尤其令人自豪的是,朱恒银教授、王文新教授两位“安理人”应邀出席现场观礼,这是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充分肯定、最好体现!
今年也是安徽理工大学建校80周年的关键年份。80年前,学校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诞生,面对国内经济建设急需,特别是京沪铁路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毕仲翰为首的一批先贤,心怀教育报国、工业强国之志,在交通要塞蚌埠初建学校,后迁至能源重镇淮南,成为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80年来,我们在筚路蓝缕中奋起,在改革开放中奋进,在新时代大潮中奋楫,逐步发展成为行业特色鲜明、创新亮色彰显的省属高水平大学。今天,学校正奋进在“双一流”创建的新征程上,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梦想:
——80载艰苦创业,始终传承优良办学传统,赓续重点大学基因。新中国成立之初,按照毛泽东主席“开发矿业”的题词精神,学校设立采煤科,1954年首开采煤、机电两个本科专业,是全国最早培养煤炭本科人才的两所高校之一。1955年更名“合肥矿业学院”,随后迁往合肥办学,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60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71年,我们按照国家要求,与煤相关的主体专业回迁淮南,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创业”。改革开放后,学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免攻读研究生资格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15项,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2002年,学校更名“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启用新校区,2024年设立合肥校区。我们奋力推进内涵式发展,获批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创建“双一流”战略目标,第八次党代会再次明确一张蓝图干到底。今年,学校入选安徽省“双一流”培育高校,我们正在为教育强省、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安理力量!
——80载守正创新,持续强化工科特色,推动卓越人才培养。在各个时期,学校始终面向国家需求,探索“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推进采煤、矿建、机电、通风与防火等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首开煤矿火工品专业,安全等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为能源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坚强科技支撑。新时代以来,我们全力争创优势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省属高校唯一A类学科,8个学科上榜。我们秉承“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工科专业超80%,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超75%,国家一流专业、特色专业、认证专业超70%,被誉为民爆行业的“黄埔军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年位居国内本科高校前100位,在挑战杯、互联网+、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国家级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一直位居省属公办高校前列,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达30%,其中近一半同学升入“双一流”高校。5位本科生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5万英才“立地顶天”,在载人航天、“人造太阳”等大国重器,在交通基建、大型能源基地等超级工程中,在西部地区、边疆哨所等基层一线默默奉献、追求卓越,充分展现了“安理人”的过硬素质与情怀担当。
——80载应变拓新,拓展优化办学格局,推动产教融合、开放办学。变化的是几经迁址、数易其名,不变的是工业报国初心不改、能源兴国本色不变。新时代以来,我们推深做实“四个融入”,大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入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知名高校加强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全面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牵头能源研究院建设,联合培养研究生500余人。建设合肥校区,时隔半个世纪重回合肥办学,设立五大新兴学院,在校生近4000人,与清华大学合肥院、上海交大医学院、中科大附一院、合工大等知名校企院所共建9个本科生“创新班”。携手长丰县共建合肥科教产融合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淮南市共建大学科技园、打造“安理智谷”,着力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行业高质量发展,连续举办8届“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学术论坛,与60余家校企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申办2028年世界采矿大会。全力优化办学格局,一附院整建制划转到校,职业安全健康领域6个创新平台正式挂牌,开启理工医融合发展新篇章。推动开放办学,与30余所国(境)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招收来自32个国家的研究生留学生,获批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单位,入选中欧、中阿、中非、中国—东盟交流合作高校,着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昨天的安理筚路褴褛,艰苦创业;今天的安理自信自强,步履铿锵;未来的安理必将精彩无限、气象万千!
今年,还是我连续第9年为新生上“开学第一课”。近年来,我见到同学们、校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干不成!”生逢盛世,重任在肩。如何接过接力棒,做好“双一流”创建征途上的“安理人”,如何继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的“新青年”,这是每一位同学需要深入思考,以实际行动来回应的“必答题”。在此,我想对大家提三点希望,与大家交流分享:
一是深刻理解志存高远的安理精神,常怀爱国之心,筑牢报国之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学校老校长、国家一级教授柴登榜把一生献给国家地质、能源事业。抗日战争时期,他发挥专业所学,在云南、贵州一带进行矿产普查。抗战胜利后,他参与发现八公山煤田,提出矿井地质理论,成为两淮煤田开拓者之一,以满腔热情和专业知识践行了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使命担当!今年恰逢学校80周年校庆,我们将为柴登榜等8位为学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师大家树碑立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历史文脉,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二是深刻理解追求卓越的安理精神,勤于学思践悟,善于创新突破。在我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我始终坚持的信念是,要么不干,干就干好,干成第一。1982年,我从淮南矿业学院地下采煤专业毕业,一头扎进矿山煤海。当时,瓦斯灾害是威胁矿工生命最危险的“拦路虎”,但我在大学所学的专业课基本是苏联教材,这些知识难以解决中国煤矿的实际难题。经过8年设计和6年科研的实践,历经千余次实验,以及4次瓦斯爆炸现场指挥救援处置的经历,我带领团队顶住质疑和压力,提出卸压开采抽采瓦斯和煤与瓦斯共采理论,解决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治理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成为首位获世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的中国人。现在,我正在带领团队推动深地科学研究,主持行业首个国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承担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造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国家队”。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学习方式、科研范式,深刻影响产业发展、社会变革,希望同学们提升想象力、行动力,增强独立思考、跨界学习的本领,从“会读书的人”向“会创造的人”蝶变。
三是深刻理解求真务实的安理精神,甘于脚踏实地,坚持精益求精。今天发言的叶建设校友,长期工作在航天工程教学、科研、试验一线,他的工作任务虽然“高大上”,但其中的每一个工序都要求“严细实”,尊重规律、科学求实、严肃认真。陈庆校友正是出于对真善美的执着,在每一项选题、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的精挑细选中,精彩讲述了中国故事,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他们都是“安理人”求真务实的生动诠释。大学与高中不同的是,更需要同学们自律自省、主动规划、自主探究、重在行动,不做“局外人”、争做“奋斗者”,拒当“裁判员”、争当“运动员”,希望同学们做孜孜不倦的攀登者、步履不停的实干家、心怀阳光的逐梦人,以不断的自我超越成就人生新风景!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同学们,大学生涯的新画卷已经铺开,学校“双一流”创建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安理人”,你们是什么样子,安理就是什么样子,让我们牢记“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成长为能担大任、可堪重任的栋梁之材,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八秩安理,风华正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希望同学们以青春担当,在历史接力中奋力书写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奋斗篇章!祝大家学有所成、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在安理度过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精彩时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