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25届年会在合肥召开

核稿:土木建筑学院 冯定昌、荣传新 撰稿:土木建筑学院 姚韦靖、张庆贺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资料来源:土木建筑学院      日期:2025-10-25     浏览量:

10月25日,2025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25届年会在合肥召开。大会主题为“深地隧道工程绿色建造”,校党委书记郭永存代表学校致辞。

会议合影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易军,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军,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安徽省教育厅总督学邵曙光,中国工程院院士梁文灏、王复明、陈湘生、朱合华、何川,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郝洪,俄罗斯工程院副院长根纳季·库萨列夫、主席团成员萨乌林·瓦里西等10位俄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Woody Ju,校党委书记郭永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李吉勤,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中铁隧道局集团总经理易国良,安徽建工集团董事长杨善斌,中煤矿山建设集团董事长孙学军,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赵光明及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等国家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易军致辞

易军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致辞。他指出,隧道与地下工程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和城市安全运营提供了基本保障。绿色健康不仅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表示,土木工程学会始终以推动土木工程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己任,围绕土木工程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成为连接工程领域产学研用的重要桥梁。期望与会院士专家聚焦会议主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深地隧道工程绿色健康的事业不断发展,为我国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萨乌林致辞

萨乌林代表俄罗斯工程院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高度评价了我国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他指出,面对深地空间开发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共同挑战,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科研成果、联合培养人才已成为全球工程界的共识。俄罗斯工程院在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灾害防控及绿色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愿与中国工程界携手,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他表示,此次大会为双方科技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期待以中俄新型科学研究机构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助力全球地下工程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绿色未来。

邵曙光致辞

邵曙光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大会以深地隧道工程绿色建造为主题,契合国家“双碳”战略与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必将为安徽的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他表示,安徽坚持走教育创新、人才支撑产业的发展道路,安徽省教育厅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一如既往支持全省高校高质量发展,深化学科融合与人才储备,实现教育人才与产业创新链的有机链接,加快推进高校与国企合作共建,积极营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的一流生态。他衷心期待与会院士专家将更多前沿思想、创新技术和优秀团队带来安徽,共同谱写隧道与地下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郭永存致辞

郭永存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与会嘉宾致以诚挚欢迎与感谢。他介绍了学校服务国家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办学传统与最新进展,表示学校是安徽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A类学科和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国工程院全职院士与2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高校,全校上下正以创建“双一流”为目标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今年恰逢建校80周年,学校将围绕“教育强省、科技强省”持续发力,希望与会领导专家一如既往支持关心我校发展。围绕大会主题,他指出,绿色低碳与智能建造是深地隧道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亟需在深部巷(隧)道稳定控制、绿色材料与结构体系等方面强化原创性引领。学校将依托国家级平台,携手产学研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共同体,为建设“安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精准”的地下工程体系贡献力量。

易国良致辞

易国良代表分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绿色建造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绿色建造技术体系在深地隧道工程中的系统应用;要加快绿色材料、低碳装备、智能监测、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真正实现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绿色环保的全过程一体化管理。他强调,隧道工程的绿色建设,不仅关乎工程核心发展,更关乎我们对新型城市建设、生态空间开发与自然生态保护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凝聚智慧、深化合作,共同开创我国生态文明工程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杨善斌致辞

杨善斌介绍了安徽建工集团的发展现状,并从“全力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开拓市场,大力实施全省、全国、全产业、全球四大战略布局”“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三个方面阐释了集团的创新发展路径。他表示,当前集团正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聚焦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和瓶颈开展合作攻关。期盼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与各位院士专家深化合作,在隧道绿色建造、智能运维、数据共享等领域协同创新,为推动隧道与地下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孙学军致辞

孙学军表示,中煤矿山建设集团作为我国矿山建设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隧道工程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承办此次行业盛会,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强调,在集团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科技创新与绿色建造放在核心地位,坚持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融合发展之路,积极打造国际领先的矿山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期待以此次大会为新的起点,和与会院士专家携手并进,深化在科技研发、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汲取智慧、凝聚共识,共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中俄基础设施绿色建造与安全防灾工程研究中心”签约仪式

开幕式上,举行了安徽理工大学和俄罗斯工程院共建的“中俄基础设施绿色建造与安全防灾工程研究中心”签约仪式。赵光明、萨乌林代表双方签署协议,韩军、郭永存、根纳季、伊利亚等见证签约。合作协议的成功签署标志着我校与俄罗斯工程院在地下工程绿色建造及防灾减灾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

王复明作主旨报告

陈湘生作主旨报告

何川作主旨报告

根纳季·库萨列夫作主旨报告

冯守中作主旨报告

大会期间,王复明、陈湘生、何川、根纳季·库萨列夫、冯守中等院士专家围绕我国隧道工程建设运维最新进展作了16场大会主旨报告。大会还设置了国际学者论坛、矿山建设工程科技论坛等10个分论坛,有200余场专家报告和100余场研究生报告,通过现场报告和视频直播形式为学界同仁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前沿动态分享。

会场(摄影:任磊、会务组)

据悉,本次大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和我校联合主办,由安徽建工集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煤矿山建设集团等共同承办。大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及高校学者6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深部隧道稳定控制、绿色材料与结构体系、数字化与智能建造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与新材料,旨在推动学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助力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深地隧道工程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与国际合作,为建设安全、低碳、智慧的地下空间提供有力支撑。

撰稿:土木建筑学院 姚韦靖、张庆贺

核稿:土木建筑学院 冯定昌、荣传新

编辑:党委宣传部 夏雅凤、陈颖

审稿:党委宣传部 李长虹

上一条:我校承办2025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暨中部六省光电论坛 下一条:学校在第二届安徽省“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中荣获佳绩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