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学生处收到一封来自2002级地环学院校友朱烨的感谢信。信中,她不仅详述了校史馆志愿者、2023级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杨志进同学的专业表现与责任担当,更以她的原创作品《母校赠予我的》中的深情感悟,串联起二十载校园情怀与育人精神的跨代传承,让校园记忆与精神馈赠在这场重逢中愈发真切动人。

朱烨校友写给杨志进同学的感谢信
朱烨于2006年从安徽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毕业,随后考入暨南大学新闻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2008年起在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履职至今。二十年来,她始终铭记母校培育之恩,正如《母校赠予我的》中所写:“母校赠予我阶梯,也赠予我山峦,赠我朗朗一片帆,也赠予我对岸”,校园里习得的知识本领、沉淀的责任担当,成为她求学与职场路上的坚实支撑。

朱烨校友返校
此次返校,朱烨的核心心愿是拜访昔日恩师。她在感谢信中提到,因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时长超出预期,日程临时调整,抵达校史馆时已远远晚于约定的时间。出发前她一直忐忑,担心会打乱既定的解说安排,没想到抵达校史馆后,看到志愿者杨志进同学早已在馆内等候,全程毫无急躁之意。这份不加修饰的耐心与体谅,让重返校园的校友倍感温暖。

校友办负责人为杨志进同学颁发感谢信和纪念品
在随后的解说过程中,杨志进的专业表现更让朱烨由衷赞赏。她在信中详细描述:“杨同学语言流畅自然,讲解认真细致,礼仪、站位、引导都十分得体,还主动与我们参观一行积极互动,面对大家随机提出的各类问题,都给予了详尽解答。”透过这番细致讲解,朱烨清晰感受到,杨志进早已将校史知识内化于心、融会贯通。他的每一句介绍里,既饱含对学校的深厚情感,更彰显着对志愿服务任务的高度责任感。看着眼前这个认真专注的年轻身影,朱烨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同样在母校的浸润中成长,同样带着这份纯粹的热忱与担当。这正是“母校赠予我青春,也赠予我平凡”的生动写照,更印证了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实践成效,是学校悉心培育与学生主动成长的双向奔赴。
这场跨越二十载的相遇,是母校与学子双向奔赴的动人见证。朱烨作为常住广州的校友,一直感恩于母校的培养,“看到在校同学如此优秀,内心倍感温暖”。恰逢广州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她特意在信中提及,将奉上全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一只,委托母校转交给杨志进同学,以此转达感谢之情。这枚小小的吉祥物,承载着既是对晚辈的肯定与期许,更是连接校友与母校、老学子与新青年的情感纽带。11月19日上午,校友办负责人和机电工程学院领导、辅导员在校史馆和杨志进同学会面,向他转交校友寄送的礼物、转达校友的感谢和祝福。

合影留念
一封感谢信,是安徽理工大学育人成果的鲜活缩影;一次志愿服务,是“立德树人”理念的生动实践。杨志进的坚守与热忱,是万千安理学子的真实写照;朱烨的感念与反哺,是无数校友与母校深厚情谊的具体体现。朱烨在信中衷心祝愿母校“人才辈出,再创辉煌”,这亦是所有安理人的共同期盼。母校赠予的从来不止课本知识,更是融入血脉的品格、刻在骨子里的温度,是阶梯与山峦的指引、雨伞与怀抱的守护、青春与平凡的接纳。从朱烨到杨志进,从二十年前的校园到如今的校史馆,这份珍贵的“赠予”在一代代安理人中不断传承,终将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让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实践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