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方略”课程建设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核稿: 撰稿: 审稿:
     日期:2016-06-07     浏览量:

    6月4日,由上海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及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联合主办“大国方略”课程建设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北校区经管人文楼309会议室举行。安徽省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王后林,校党委副书记王洪,上海市教委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作组组长忻平,上海市教委德育中心副主任宗爱东,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欧阳光明、李梁,淮南师范学院、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淮南联合大学等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研讨会分为上午、下午两个专场,设主题报告、专题发言、讨论交流等议程。


研讨会现场(摄影:汤传平)


    王洪致欢迎辞。他指出,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不断涌入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逐步显现,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和理想信念教育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希望各高校专家学者加强联系和交流,深入研究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着力打造青年大学生真心喜爱、乐于接受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努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感染力。

    上午举行的“‘大国方略’与‘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专场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其清主持。王后林介绍了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建设、项目建设等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宗爱东介绍了上海市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情况。“大国方略”课程负责人忻平教授围绕“转换话语体系,创新思政课建设”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话语体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把钥匙,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用道理赢得认同,用悟道取代灌输。上海市优秀思政课教师顾晓英从“大国方略”课程的设计、开设目标及影响力等方面介绍了“大国方略”话语体系创新。她认为,“大国方略”虽然是一门通识课,但它契合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维方式和学习要求,可以说是高校思政课程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照明介绍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贯彻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情况,毕业生就业工作处处长、安徽省“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谢振安介绍了省级“形势与政策”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及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情况。

    下午举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场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功主持。欧阳光明围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展开论述,他认为,新媒体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深入把握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与重要性,充分研究和总结其趋于式微的归因,从而依托时代背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模式,赢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新媒体制高点。李梁作了“关于教学媒体、课程内容与教学目的的若干思考”的主题报告。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历程,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徐其清介绍了我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情况。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玉才介绍了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运行机制及其取得的成绩。

    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城联盟教师共计7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与各位专家学者从传播学、心理学等多视角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交流。

    此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各项议程紧凑,学术氛围浓厚。会议的举办对探索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创新,促进我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撰稿、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岳柏冰、徐其清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上一条:校领导会见元智大学副校长林志民 下一条:校关工委领导深情寄语外国语学院2016届毕业生

关闭

分享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