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重培养,建立师资队伍保障体系
专兼结合,数量满足。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把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学校目前有78名符合开课需要的专业创业指导老师,同时聘请了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者和专家学者60人担任兼职创新创业导师。
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组织创业指导老师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采取集体备课制度,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鼓励支持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选派教师到国(境)外留学访学进修、国内高水平大学(院、所)非学历访学进修和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考核评比、挂钩职称。每年开展一次学校教学竞赛,同时加强质量督查,由校教学督导组巡查听课,进行教学测评,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把创新创业指导业绩与职称评审挂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并在同等条件下予以适当倾斜,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建基地、搭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校内平台,资源共享。学校拥有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26个,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拥有校级实验室44个,二级实验室150个。结合专业实际,分别建立了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行实验室、实训基地开放制度,每年开设的实验课程900多门,近三年来,除了正常上课之外,进入实验室、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达15000余人。
为满足创新创业工作发展的需要,学校投入700多万元,修建了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学校具有安徽省省级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 10个。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了总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工作条件将不断改善。
校外平台,形式多样。在校外建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实践基地等351个,大学生创业园2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142个,每年近万人进入校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内外协同,成效显著。学校建立了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机制。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签约共建安徽理工大学。“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安徽省高校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与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联合淮南市建立安徽理工大学江淮云产业联盟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取得显著成效。
(撰稿、核稿:就业处 王新林、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吴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