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暨“协同创新组织”成立一周年学术研讨会于8日在校舜耕会堂举行。中国工程院周世宁院士应邀出席会议。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周世宁院士。
拜访周世宁院士,是在一个炙热的下午。记者如约到达周老下榻的宾馆,刚一进门,周老就热情地迎了过来,“你们好!”周老爽朗而又谦逊的话语,使记者一扫室外的闷热和刚进门的紧张情绪,如沐春风,如饮甘怡。眼前的周老虽然已是84岁高龄,但依然身形挺拔、精神饱满、矍铄康健,说话铿锵有力,散发着一位学者的儒雅之气。他热情地招呼我们靠前落坐,语重心长地与我们促膝而谈。谈对学校的印象,对后生的勉学,对煤炭乃至能源发展的真知灼见,使我们感受到了周老的智者风骨、大师情怀。
期勉
周老对青年学生的期勉,词之切切,情之殷殷。他反复叮嘱同学们要抓好学习,打好理论根基。周老年轻的时候,为了更系统理解煤炭专业,自学艰深的高等数学。他深有体会地说:“基础这个东西啊,要学深、学透,要刨根问底,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书上写什么就信什么。”学习的知识不要太窄,不要太强调专业,要注重基础,把基础打牢打厚实。他很赞成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回归”,第一个回归就是回归常识,围绕学生刻苦读书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基本理论扎实了,基本问题搞清楚了,才能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他说,科学发展历史证明,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科学、基础理论这个重要基础之上的。
还要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周老是矿山瓦斯防治专家,开创性地建立了我国煤层瓦斯地质、流动理论、瓦斯预测和抽放以及煤和瓦斯突出防治的学术体系,他是该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创新贯穿着他一生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着许多的创新成果和丰富的体验。周老认为,创新就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他向记者介绍了他的一次解开瓦斯之谜的经历:书本上说瓦斯就是煤层中的甲烷气体,但瓦斯导致的矿难事故一直是煤矿行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对此也曾一头雾水。“之前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在高浓度瓦斯区的工人中毒跑不出来,书上也没有写,有一次下矿的时候,我让工人帮我看着,一个人进入到瓦斯浓度最高的矿井深处体验,就感觉自己迷迷糊糊,昏昏欲睡,那个感觉一下子就来了。等你有感觉的时候,你就动不了了。从此我就知道了,瓦斯有麻痹人的神智的作用。如果不去亲身实践,我是找不到答案的。”由此,周老勉励大家特别是青年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破解一个个难题,做到真正的创新。
情怀
言谈中,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周老对矿山、对煤矿工人、对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真挚的情怀。“大概是前世和那些矿山有缘吧,交道一打就是一辈子。”淡淡的话语,折射出周老云淡风轻、大音希声的人格魅力。
周老60多年前参加了高考,“一开始考到上海复旦大学读化学系,后来听说天津的中国矿业学院是供给制,吃住都免费,也没犹豫就转过去了。”周老这样回忆他与矿业学科的结缘。毕业后,周老成了中国矿业大学的一名教师。“我们经常下矿井,煤矿工人对我们太好了,不时提醒我们,这个支护不牢固,那个顶板不安全,我就想着,为他们做点事,因为那个时候工人饱受瓦斯折磨,每年矿上都要死不少人。”在那个政治热情却极度高涨的年代,周老无视所有关于他的非议、指责甚至批斗,兀自坚守着矿井、学校和家的三点一线。除了尽人夫人父的职责,他将所有热情都倾注到一次次计算、推演、实验和一篇篇论文当中。
他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直至现在的功成名就。“我这一辈子都是和瓦斯打交道,可以说也是做了点微小的工作,也算是问心无愧。”周老脸上浮现出了笑容。
周老现在年事已高,而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会欣然应邀为年轻人作些座谈和交流。“对正在学业中的年轻人来说,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非常重要。我很乐意与他们分享一些这方面的体会。”
寄语
说起与学校的缘分,周老侃侃而谈。周老2002年就被我校聘为兼职教授,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特别在地矿专业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谈到学校的发展,周老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很欣慰,学校搬迁了新校区,校园建设面貌一新,“大楼”已经很好了,下一步要培养更多的“大师”。因为只有高水平的“大师”,才能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我知道,学校正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项工作任务很重,要下大功夫、真功夫,要长期做下去。要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大力加强本科教育,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举办一些文化沙龙、科学沙龙等,让有兴趣的同学们聚集到一起,大家一起聊天,一起思考,说不定很多点子就这样聊出来了呢。”
周老对我校袁亮校长牵头发起、由我校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组建的“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成立一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勉励参与各方继续共同努力,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对创新组织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时间在一分一秒中滑过,记者不忍长时间打扰周老休息,起身握手,与院士道别。周老一边跟我们挥手,一边嘱咐秘书送送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周老的智者风骨、大师情怀,与他那亲切的话语、慈祥的面容,融合得如此和谐完美。
(撰稿、核稿:宣传部 李毕颖 程光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