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逐渐将国际化办学理念渗透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师及管理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持续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交流学习及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国际交流与合作空间有效拓展
学校先后与俄罗斯、美国、波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18所高校签订或续签了合作协议,并与这些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互派学生交流学习、科研合作等实质性合作。同时,学校还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联系,为我校师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及合作搭建了平台,拓展了空间。
学校层面的对外交流活跃
学校积极做好学校组团出访工作,先后10次由校领导带团或参团访问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波兰等国家以及台湾的20余所高校,并与以上高校就开展联合培养人才、教师互访以及开展学术与科研合作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共识,有力地推动了校际交流与合作,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出国(境)管理,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工作,制定出台了《安徽理工大学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出国(境)管理办法》;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积极参与出国(境)交流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水平,规范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管理,出台了《安徽理工大学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
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创新
学校正在逐步形成以项目为抓手,学院为主体、学校职能部门与学院分工合作、协调联动的国际化工作机制。目前,学生国际交流学习项目、国际会议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正在逐步实现由过去的以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为主导转变为以学院为主体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服务的格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学校已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纳入学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呈现良好局面
教师出国(境)学习交流积极性提高并呈现良好局面,实现并超过预期目标。学校共计派出255(其中访学、读学位47人次)人次教师赴国(境)外访问、参会、访学、参训或开展其他学术和科研活动,积极学习借鉴国(境)外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技术,推进学校有关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突破
2015年以来,学校努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工作,先后完成与美国、韩国等国家的4所大学6个本科专业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工作,其中3个合作办学专业2016通过教育厅评审,2017年学校与韩国东西大学合作举办机械电子工程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并于2018年开始招生,改变学校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历史。与此同时,学校与美国、德国、波兰、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的6所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日趋活跃
学校与国(境)外9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学分互认协议,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接受国际教育和学习的平台,共计派出141人次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其中出国(境)三个月以上的短期学习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名博士首次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项目资助,改变了我校没有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历史。2018年台湾云林科技大学18名学生来校开展科技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留学生教育取得突破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号召,主动适应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和“推进共建ʻ一带一路ʼ教育行动”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学历留学生教育,2018年,我校首届学历留学生顺利入学报到,目前,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30名学历留学研究生到校学习,实现了我校学历留学生教育的突破。
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精彩纷呈
学校先后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术交流与合作219人次,较好地推动了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聘用)国(境)外专家等人才11人,组建由国(境)外牵头的人才团队2个,并获批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引进资助项目。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先后派出208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开展学术合作研究;举办(承办)“国际采矿论坛”、“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国际矿山测量学术论坛”、“多功能材料”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10次;获批“安徽省现代环境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完成安徽外专引智科研合作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撰稿、核稿: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李君、闵凡飞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