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党政勇于担当,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主动“谋势”、科学“谋划”、团结“谋事”,带领全体师生满怀激情投身学校事业发展,攻坚克难、拼搏有为,凝神聚力书写奋进之笔。连续几年综合考核优秀,党建、教学、师资、研究生培养、管理等多个单项考核优秀。
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引领发展新气象
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二级教代会制度,推进党务、院务公开。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重作”和“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等学习教育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坚持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发挥学院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在科学决策、民主办学中的作用,支持院工会、团委、学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为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获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学院党委2次被评为校“先进基层党委”。
着力推进学科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整体办学实力
学院凝炼了现代矿业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流体传动与控制理论、机电系统测控技术、水射流技术与设备等5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代表学科实力、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方向,学科结构日益合理。根据学院学科建设状况和发展需要,加大学科平台的建设力度。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智能制造工程”二级(交叉)学科硕士点、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学院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各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硕士授权点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验室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筑牢四个回归固根本,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始终把提升本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坚持以本为本,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照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点,全面梳理教学各项工作,充实、完善、整改审核评估的各项工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机械电子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完成培养方案制订并顺利招生;先后承办和参加两届中韩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作品展及学术联谊活动,推进了与韩国东西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召开安徽省机械仪器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工作会议,稳步开展安徽省机械仪器类专业评估工作;大力开展招生宣传等工作,有效提高生源质量;成功获批机器人工程新专业,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1项,获校教学竞赛综合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获校第三届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实“人才强院”战略
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双带头人”制度。引进5名知名学者担任特聘教授;获省级高校领军人才重大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新增教授10人、博导8人,1人获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首届全国煤炭教学名师”, 1人获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获省优秀教师,1人获省教坛新秀,2人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5人获校师德先进个人,1人获校孝老爱亲、2人获敬业奉献模范称号,1人获校“十佳青年”,1人获“安徽省先进女教职工”,2人获“校女教职工标兵”等称号。加强管理和考核,注重“宽严相济”,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激发师资队伍整体活力。
坚持“学术兴院”战略,努力提升办学层次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获省产业创新团队1个、市创新团队2个、市“1133”研发创新团队1个;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1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9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出版各类教材、译著、专著37部;获批专利约800项,其中发明专利约150项;获行业标准3项。承办“第四届安徽省高校机械类专业院长(系主任)论坛”、协办“第七届国际精密机械测量会议”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立交桥”
学院以老牌学科群为主体,撑起各类专业“竞赛群”,基于专业建设打造以学科竞赛为平台、以能力提升为重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创新驱动作用,通过本科生导师制、项目制,以及学生科技协会、创新创业社团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自主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学院牵头组织、承办校级学科竞赛25次,特别是在2016年和2018年连续2次承办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安徽赛区)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组织奖16次;在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180余项,省部级奖450余项;累计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0余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0余项;获批立项校创业基金扶持项目近30件;大学生机器人协会、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入选团中央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构建深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加强学风建设,强化日常管理,以入学教育为基础,以课堂教育为阵地,以专业教育为主线,以诚信教育为支撑,以朋辈教育为补充,推进晨读、晨跑制度,完善学生考勤管理办法,推动专业教师、先进学生帮扶后进学生工作,发挥系主任、学术带头人、教授、知名专家等带动引领作用,共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连续5年学院就业率达到98%以上。马晃晃同学获安徽省十佳大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林明同学获2015年安徽省“双创之星”和2015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汤清淞同学获2017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1位老师荣获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共青团工作干部荣誉称号。
展望五年未来路,机械学院将勇担使命,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撰稿、核稿:机械学院 宫盼盼、张安宁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