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两会于近日在北京开幕。“长三角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但是因为长三角一市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在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应该是高等教育相对均衡的协调发展。
袁亮建议,国家重点支持长三角高等教育落后省份补齐短板,同时要始终坚持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此外,他还建议推进长三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高质量供给。在他看来,这对长三角传统产业重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学科
袁亮表示,长三角地区资源集聚能力差距较大。“长三角一市三省公共服务、工资待遇差距较大,发达地区人才’虹吸’效应突出,吸引增量和存量人才流入,加大落后地区学校追赶的难度和后发优势的发挥。”
袁亮透露,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48%的毕业生在长三角深造、就业;但因为区位的原因,高层次人才引进、稳定极其困难,人才缺口较大,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这里面,发展不充分是根本,发展不平衡是关键,不平衡是不充分的根源。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
“解决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齐均衡发展的短板,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倾斜支持和区域高等教育战线的协同。”袁亮希望,国家能够重点支持长三角高等教育落后省份补齐短板,建议教育部安徽省共建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发挥重点建设的撬动作用,推动安徽省属高校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提升实力。
袁亮认为,要始终坚持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推动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协同创新,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加强长三角高校间的合作、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引。“特别是对安徽省属高校而言,加强与长三角高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对标学习、等高对接、缩小发展差距的重大发展机遇,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袁亮透露,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安徽理工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人才培养、学科和学位点建设、附属医院管理等7个方面对安徽理工大学进行指导和帮助,为高校跨省域合作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其次,安徽高校在接受沪苏浙“龙头”辐射的同时,要注意统筹“各扬所长”和“龙头带动”,坚持特色发展,练好内功、锻造长板,增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能力,着力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供给。
推进长三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奋力甩掉“卡脖子”的手
“今天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在袁亮看来,这为长三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指明了方向。
长三角是我国发展重要增长极,经济发展活跃,制造业发达,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传统产业集群。”长三角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完整,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齐全的配套能力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在疫情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冲击下保持了足够的韧性,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生命力。”袁亮说,像安徽的海螺集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在支撑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供给质量、供给需求适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袁亮分析,当前,因为受疫情的冲击,国际合作竞争格局的调整,长三角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传统产业比较优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穷途末路”,依靠要素投入、外需拉动、规模扩展的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迫切需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此外,长三角发展路径依赖和创新驱动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长三角传统产业往往发展历史长,技术成熟度高,产业竞争格局已经成型。企业效益好的时候,缺乏转型升级的要求,产业基础投入不足,很多产业“缺芯”“少核”,一些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对外依存度高。企业效益下滑的时候,丧失了转型升级的调整空间,增长动能转弱,支撑日益增长的高端消费需求不足。
在袁亮看来,推进长三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高质量供给,对长三角传统产业重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推动长三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袁亮认为,我国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打好改革“主动仗”,以改革促产业转型。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传统产业是长三角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也是长三角培育新动能、发展实体经济的根基。像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自主研发出0.12mm世界最薄玻璃、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成为支撑我国信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市场预期,推动长三角传统产业聚焦主业、做强主业、适度多元,因地制宜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推动“老树发新枝”,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扭转“脱实向虚”的倾向。
同时,要着力培育集群式产业发展生态。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对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有效配置资源、降低经济循环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要推动长三角传统产业集群式发展,开展产业集群群主制、产业链链长制改革,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横向、纵向深度合作,发挥好头部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配套企业和中小企业做专做精,构建产业“航母群”。
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运用安全、环保、技术、质量等标准,优化长三角传统产业布局和产能结构,按照一市三省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鼓励产业转移承接和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减少同质化无序竞争,实现规模化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此外,还要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下好创新“先手棋”,以创新促升级。推动长三角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围绕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立足部分领域先发优势,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红利”,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产业技术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供给质量、加强增值服务、丰富应用场景、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升发展的效益和效率;健全和完善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破除行政壁垒,推进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培育“政产学研用金”结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供应链全链条协同的创新体系,组织实施好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用好科技这个“最大增量”,奋力甩掉“卡脖子”的手,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把牢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来源:安徽网)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阮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