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与传承国家级非遗花鼓灯,7月2日至5日,机电工程学院“绿野堂开”志愿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范式。
非遗添彩,助力振兴。7月2日,志愿团赴凤台县国武粮油工贸有限公司调研,针对企业反映的糯米产品包装同质化、线上营销弱等问题,提出将花鼓灯元素融入包装设计,获企业认可。朱马店镇人大主席丁燕刘当即组建政校企联络组,推动花鼓灯融入当地精品村建设和枣蜜桃酒等特色产业,助力“非遗+产业”融合发展。

座谈会现场
花鼓新传,舞动未来。7月3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玉华亲授颍上花鼓灯经典技艺,示范“颤膝摆腰”“登山步”等动作,指导志愿者将花鼓灯编入工间操,使传统艺术贴近现代生活。针对传承青黄不接问题,陈玉华老师呼吁:“年轻人要主动走进非遗,在体验中感受花鼓灯的魅力。”

陈玉华指导改编工间操
代际传承,创新破壁。7月4日,志愿团进行实地调研。中老年人多通过节庆表演接触花鼓灯,青年人倾向短视频了解,学生多从课本中认识。志愿团将打造“非遗+新媒体”模式,推出数字文创产品,助力花鼓灯创新传播。

采访现场
童承非遗,花鼓生趣。7月5日,志愿团为格雅艺术中心的孩子们带来“花鼓灯里的色彩”非遗体验课。通过动画展示、舞扇动作模仿、剪纸创作等方式,让花鼓灯非遗在寓教于乐中浸润童心。

非遗体验课
此次实践活动以党建为引领,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新范式,让花鼓灯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机,为社会发展注入文化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