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培养适应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高素质人才,7月8日至10日,矿业工程学院“智探地心——智能化无人开采探索实践队”师生一行深入国家智能化示范矿井标杆——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麻地梁煤矿,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智矿启迪:探访标杆矿井,感知未来矿业
实践队首站抵达麻地梁煤矿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电子屏实时呈现井下千米深处的设备运行、环境参数及人员定位信息,工作人员可远程精准操控井下采煤设备,实现“采煤不见煤”的高效安全作业模式,颠覆了同学们对传统煤矿“脏、乱、险”的认知。在智能仓储中心,AGV机器人穿梭自如,RFID技术实现物料快速精准识别与出库,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80%。团队成员还深入了解了液压支架自动移架、智能变电所状态监测预警等先进技术,切身感受到智能化在提升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方面的革命性力量,对煤炭行业向“少人化”“无人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有了清晰认知。
校企联动:深化合作共建,赋能人才培养
活动期间,校企双方举行了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并围绕智慧矿山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痛点、人才培养需求等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上,麻地梁煤矿董事长徐辉、总工程师阚磊及相关技术骨干就同学们关心的技术细节、未来就业前景等问题耐心解答,使课堂所学与行业前沿实现“无缝对接”。

交流座谈
深地体验:井下实践求真知,夜间检修悟运行
为获得更直观的体验,团队成员在接受井下安全教育培训并通过考核后,于7月10日晚深入井下工作面进行参观学习。时值矿井夜间检修时段,同学们得以近距离观察智能化采煤、运输、支护等核心设备在“休憩时刻”的状态。这次特殊的“傍晚实践”,让同学们不仅看到了设备高效运转的一面,更深入了解了其维护保养的细节,认识到这些基础工作正是保障智能化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石。

井下工作面参观学习
红色铸魂:瞻仰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队将专业实践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7月8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河曲革命烈士陵园,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前肃立默哀,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7月9日,团队成员赴黑岱沟露天煤矿党史馆学习,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和纪录片,回顾了在党的领导下煤矿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队员们还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煤矿智能化”主题交流感悟,大家表示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的使命担当、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激励当代学子投身能源科技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强大精神动力,并立志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中。

缅怀先烈
总结展望:深化实践育人,服务行业转型
通过实地考察智能化标杆矿井、深度参与校企交流共建、亲身体验井下实践、沉浸式接受红色教育,团队成员不仅直观了解了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巨大成就,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作用,更在思想上进一步坚定了扎根专业领域、服务国家能源事业的理想信念。
矿业工程学院将积极拓展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渠道,建设更多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更多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努力培养更多政治坚定、专业精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煤炭行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和国家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安理智慧和力量。